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2/v4/16/bf/d8/16bfd814-76f8-1d8d-26f3-0ed10cf5a7b9/mza_13770010871742638055.jpeg/600x600bb.jpg
《天问》原文译|屈原|问天实验舱、天问一号名源
多云下的蛋
47 episodes
5 months ago

主页1问1答专辑-《天对》《天问》已上架


《天问》原文译文见评论区,共47集

《天问》从来就被认为是首难读的诗。其所以难读,最主要的原因是整首诗都是由神话、传说、历史交织构成,但却全由简短的诘问来表达。因为年代的久远,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其中很多句子的含意与所包含的故事就已经不为人所晓了。再加上这首诗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简和传抄错误,更加剧了理解的困难。东汉时王逸在为《天问》作注时曾这样来介绍《天问》产生的背景,他说屈原被流放后,彷徨在山间,无意中发现山里有很多楚国楚民族先公先王的祠堂宗庙。屈原因为疲倦而休息其中,看见墙上画着许很多多的画,有楚民族先人的历史,也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屈原所以受到触动,就这些壁画内容了出了自己的一连串质询,有时还充满了愤懑。当地的很多土著百姓十分心痛屈原的遭遇,就坐下来与屈原一起讨论讲述壁画的故事,所以《天问》的整个内容就显得很凌乱。

总起来说,王逸的说法(除了关于内容凌乱的解释)是可靠的。所以就对上古史的研究,对神话的研究来说,屈原的《天问》堪称宝库,是极其值得重视。

即使难读,但是还是可看出,整个《天问》的内容,大约可分为七个绝大部分:问天文、问地理、问四方奇怪之事、问夏史、问殷商史、问西周史、问春秋与楚国史。当然,七个部分中,问夏、殷、西周三代史实是全诗主体部分,问楚国史则是全诗提问的根本宗旨所在。在诗歌主体部分,即问夏、殷、西周三代史产,有一段文字是讨论舜、鲧的。舜和鲧是夏、楚民族传说中带有神性的祖先,二人一则屡遭陷害而终究登立为帝;一则虽涨水有功,但却因违抗天帝命令而遭到不测,屈原通过充满感情的对二人事迹的质询,暗示了冥冥中的主宰上帝上帝及其天意是靠不住的,能为后人所怀念、纪念,关键在于自己的作为,从而说明了无论其最后遭遇如何,“民德”者(即为人民所敬重者)终将永远享受人们的祭祀。这实际上是通过舜、鲧的事迹作为一段乐曲的引子,已经引出了主题即所谓天意、天命是靠不住的,能否保持长久的统治,关键还在自己的政治是否开明、准确,也就是说是否施行“美政”。

引子既已有了,主旋律随之而来。

如果我们将《天问》中所问夏、殷、西周三代史实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那么这个三代史有几点共同之点。首先是屈原在叙及三代史时,都提到了夏、殷、西周民族的诞生:启生于石、契生于鸟卵、稷生于臣人足迹。屈原把他所知道的关于三代之始祖都生而有神灵保佑的故事情节摆了出来,然后对这些都提出了疑问之词,从根本上否定了传说和典籍中宣扬的夏、殷、周三代都受命于天的说法。其次是三代史的结尾,于夏史,屈原问道:“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于殷史,屈原问道:“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于西周史,屈原问道:“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这些问题,既是深刻的质问,又是沉痛的历史叹息:夏、殷、西周三代不都是说君权神授,是上帝的旨意吗?何以顷刻之间就被*,大权旁落了呢?看来所谓“天命”是没有固定的啊!再其次,在上述每一代史实的首尾都发出上述对“天命”质疑的同时,结夏、殷、西周三代其所以兴起,乃在于得人的史实也作了揭露,如夏启其所以能从益的拘禁中逃脱,不是因为得人吗?成汤能打败夏桀,不是因为有伊尹吗?周武王能取殷天下,不是因为有吕望吗?与此相反,夏、殷、西周其所以亡败,不也是因为羿、浞、浇、桀 亥、纣、周昭、周穆、周幽等人君或眈于女色、或沉湎*乐、或陷害忠贤造成的吗?

至此,我们能够知道《天问》的基本旨意了,实际上也就是用历史的基本事实来说明:“天命”是没有的,不可靠的,人君要能取得成功,根本关键还是在于实行“美政”。所以,把《天问》与《离骚》中第一绝大部分第二段、第二绝大部分第二段、第三绝大部分第二段等参照起来读,对于我们上述分析的《天问》问旨就更清楚了。

Show more...
History
Society & Culture,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Documentary
RSS
All content for 《天问》原文译|屈原|问天实验舱、天问一号名源 is the property of 多云下的蛋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主页1问1答专辑-《天对》《天问》已上架


《天问》原文译文见评论区,共47集

《天问》从来就被认为是首难读的诗。其所以难读,最主要的原因是整首诗都是由神话、传说、历史交织构成,但却全由简短的诘问来表达。因为年代的久远,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其中很多句子的含意与所包含的故事就已经不为人所晓了。再加上这首诗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简和传抄错误,更加剧了理解的困难。东汉时王逸在为《天问》作注时曾这样来介绍《天问》产生的背景,他说屈原被流放后,彷徨在山间,无意中发现山里有很多楚国楚民族先公先王的祠堂宗庙。屈原因为疲倦而休息其中,看见墙上画着许很多多的画,有楚民族先人的历史,也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屈原所以受到触动,就这些壁画内容了出了自己的一连串质询,有时还充满了愤懑。当地的很多土著百姓十分心痛屈原的遭遇,就坐下来与屈原一起讨论讲述壁画的故事,所以《天问》的整个内容就显得很凌乱。

总起来说,王逸的说法(除了关于内容凌乱的解释)是可靠的。所以就对上古史的研究,对神话的研究来说,屈原的《天问》堪称宝库,是极其值得重视。

即使难读,但是还是可看出,整个《天问》的内容,大约可分为七个绝大部分:问天文、问地理、问四方奇怪之事、问夏史、问殷商史、问西周史、问春秋与楚国史。当然,七个部分中,问夏、殷、西周三代史实是全诗主体部分,问楚国史则是全诗提问的根本宗旨所在。在诗歌主体部分,即问夏、殷、西周三代史产,有一段文字是讨论舜、鲧的。舜和鲧是夏、楚民族传说中带有神性的祖先,二人一则屡遭陷害而终究登立为帝;一则虽涨水有功,但却因违抗天帝命令而遭到不测,屈原通过充满感情的对二人事迹的质询,暗示了冥冥中的主宰上帝上帝及其天意是靠不住的,能为后人所怀念、纪念,关键在于自己的作为,从而说明了无论其最后遭遇如何,“民德”者(即为人民所敬重者)终将永远享受人们的祭祀。这实际上是通过舜、鲧的事迹作为一段乐曲的引子,已经引出了主题即所谓天意、天命是靠不住的,能否保持长久的统治,关键还在自己的政治是否开明、准确,也就是说是否施行“美政”。

引子既已有了,主旋律随之而来。

如果我们将《天问》中所问夏、殷、西周三代史实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那么这个三代史有几点共同之点。首先是屈原在叙及三代史时,都提到了夏、殷、西周民族的诞生:启生于石、契生于鸟卵、稷生于臣人足迹。屈原把他所知道的关于三代之始祖都生而有神灵保佑的故事情节摆了出来,然后对这些都提出了疑问之词,从根本上否定了传说和典籍中宣扬的夏、殷、周三代都受命于天的说法。其次是三代史的结尾,于夏史,屈原问道:“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于殷史,屈原问道:“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于西周史,屈原问道:“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这些问题,既是深刻的质问,又是沉痛的历史叹息:夏、殷、西周三代不都是说君权神授,是上帝的旨意吗?何以顷刻之间就被*,大权旁落了呢?看来所谓“天命”是没有固定的啊!再其次,在上述每一代史实的首尾都发出上述对“天命”质疑的同时,结夏、殷、西周三代其所以兴起,乃在于得人的史实也作了揭露,如夏启其所以能从益的拘禁中逃脱,不是因为得人吗?成汤能打败夏桀,不是因为有伊尹吗?周武王能取殷天下,不是因为有吕望吗?与此相反,夏、殷、西周其所以亡败,不也是因为羿、浞、浇、桀 亥、纣、周昭、周穆、周幽等人君或眈于女色、或沉湎*乐、或陷害忠贤造成的吗?

至此,我们能够知道《天问》的基本旨意了,实际上也就是用历史的基本事实来说明:“天命”是没有的,不可靠的,人君要能取得成功,根本关键还是在于实行“美政”。所以,把《天问》与《离骚》中第一绝大部分第二段、第二绝大部分第二段、第三绝大部分第二段等参照起来读,对于我们上述分析的《天问》问旨就更清楚了。

Show more...
History
Society & Culture,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Documentary
https://fdfs.xmcdn.com/storages/7b19-audiofreehighqps/ED/AF/GMCoOSYGtlZ_AAifNwGIVp2Q.jpeg
天问-37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天问》原文译|屈原|问天实验舱、天问一号名源
1 minute
3 years ago
天问-37比干何逆,而抑沉之?
《天问》原文译|屈原|问天实验舱、天问一号名源

主页1问1答专辑-《天对》《天问》已上架


《天问》原文译文见评论区,共47集

《天问》从来就被认为是首难读的诗。其所以难读,最主要的原因是整首诗都是由神话、传说、历史交织构成,但却全由简短的诘问来表达。因为年代的久远,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其中很多句子的含意与所包含的故事就已经不为人所晓了。再加上这首诗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简和传抄错误,更加剧了理解的困难。东汉时王逸在为《天问》作注时曾这样来介绍《天问》产生的背景,他说屈原被流放后,彷徨在山间,无意中发现山里有很多楚国楚民族先公先王的祠堂宗庙。屈原因为疲倦而休息其中,看见墙上画着许很多多的画,有楚民族先人的历史,也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屈原所以受到触动,就这些壁画内容了出了自己的一连串质询,有时还充满了愤懑。当地的很多土著百姓十分心痛屈原的遭遇,就坐下来与屈原一起讨论讲述壁画的故事,所以《天问》的整个内容就显得很凌乱。

总起来说,王逸的说法(除了关于内容凌乱的解释)是可靠的。所以就对上古史的研究,对神话的研究来说,屈原的《天问》堪称宝库,是极其值得重视。

即使难读,但是还是可看出,整个《天问》的内容,大约可分为七个绝大部分:问天文、问地理、问四方奇怪之事、问夏史、问殷商史、问西周史、问春秋与楚国史。当然,七个部分中,问夏、殷、西周三代史实是全诗主体部分,问楚国史则是全诗提问的根本宗旨所在。在诗歌主体部分,即问夏、殷、西周三代史产,有一段文字是讨论舜、鲧的。舜和鲧是夏、楚民族传说中带有神性的祖先,二人一则屡遭陷害而终究登立为帝;一则虽涨水有功,但却因违抗天帝命令而遭到不测,屈原通过充满感情的对二人事迹的质询,暗示了冥冥中的主宰上帝上帝及其天意是靠不住的,能为后人所怀念、纪念,关键在于自己的作为,从而说明了无论其最后遭遇如何,“民德”者(即为人民所敬重者)终将永远享受人们的祭祀。这实际上是通过舜、鲧的事迹作为一段乐曲的引子,已经引出了主题即所谓天意、天命是靠不住的,能否保持长久的统治,关键还在自己的政治是否开明、准确,也就是说是否施行“美政”。

引子既已有了,主旋律随之而来。

如果我们将《天问》中所问夏、殷、西周三代史实作为一个整体看待,那么这个三代史有几点共同之点。首先是屈原在叙及三代史时,都提到了夏、殷、西周民族的诞生:启生于石、契生于鸟卵、稷生于臣人足迹。屈原把他所知道的关于三代之始祖都生而有神灵保佑的故事情节摆了出来,然后对这些都提出了疑问之词,从根本上否定了传说和典籍中宣扬的夏、殷、周三代都受命于天的说法。其次是三代史的结尾,于夏史,屈原问道:“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于殷史,屈原问道:“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于西周史,屈原问道:“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这些问题,既是深刻的质问,又是沉痛的历史叹息:夏、殷、西周三代不都是说君权神授,是上帝的旨意吗?何以顷刻之间就被*,大权旁落了呢?看来所谓“天命”是没有固定的啊!再其次,在上述每一代史实的首尾都发出上述对“天命”质疑的同时,结夏、殷、西周三代其所以兴起,乃在于得人的史实也作了揭露,如夏启其所以能从益的拘禁中逃脱,不是因为得人吗?成汤能打败夏桀,不是因为有伊尹吗?周武王能取殷天下,不是因为有吕望吗?与此相反,夏、殷、西周其所以亡败,不也是因为羿、浞、浇、桀 亥、纣、周昭、周穆、周幽等人君或眈于女色、或沉湎*乐、或陷害忠贤造成的吗?

至此,我们能够知道《天问》的基本旨意了,实际上也就是用历史的基本事实来说明:“天命”是没有的,不可靠的,人君要能取得成功,根本关键还是在于实行“美政”。所以,把《天问》与《离骚》中第一绝大部分第二段、第二绝大部分第二段、第三绝大部分第二段等参照起来读,对于我们上述分析的《天问》问旨就更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