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餘生不全然掌握在兒童手上,這一切都是個遊戲,鳴槍過後,餘生才要開始」。–李屏瑤《顯影記》
最近看李屏瑤最新散文集《顯影記》,突然想起1996一部暖心電影《伴你高飛》(Fly Away Home,《返家十萬里》),疏離的父女情可以用這種方式重建,不比怨懟終生好嗎?
《顯影記》從家庭到學校,充滿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決絕,李屏瑤寫得最好的其實是暴力而非性別,〈蠶寶寶〉〈槍與象牙〉〈跪姿練習〉〈馴服與抵抗〉隱隱和《台北家族,違章女生》〈最高的離婚〉、〈父錄〉共振。生命中有一個像「沒撕乾淨的殘膠」般的父親,死訊是看line知道的,他離棄家庭,再婚生子,父女十年沒講過話。最後一次是電話互飆髒話。《顯影記》裡少女進入職場,30K「頂加」人生,逐漸顯露了微近中年的疲憊。
同是十年不見的父女,秋深時節這部美輪美奐且提名當年奧斯卡金像獎的《伴你高飛》無疑給人極大的安慰。故事敘述在紐西蘭因車禍失去母親的13歲女孩艾米,由父親帶回加拿大農莊生活,在野外因為撿拾野雁蛋、從孵育到餵養、到異想天開以小飛機引導野雁南飛,體驗到勇氣、責任與愛。對艾米一直深懷愧疚的爸爸,在幫助艾咪的過程也重建了疏離九年的父女關係。隨著野雁在天上翱翔的俯瞰視角,深秋紅葉與美麗沼澤展開一幅壯美卷軸,給予我們親情、人道與環保的深刻省思。
愛孩子,不只保護,還應給他闖世界的勇氣。《伴你高飛》中爸爸教導艾米開飛機帶領沒有母親的小雁從加拿大南飛美國北卡羅萊納過冬。最後十三哩路,父親飛機迫降,肩膀脫臼,他鼓勵女兒獨自飛行完成任務。艾米說「沒有你,我找不到路」,爸爸鼓勵艾米「妳像媽媽一樣,她很勇敢,總是自己去實現理想,沒有人協助。」艾米說媽媽不在了,爸爸溫和堅定的告訴艾米「媽媽的精神在妳身上,小雁身上,在天上」,艾米成功完成生命中頭一次的單飛,野雁的到達也保住棲息地不被建商開發剷平。第二年春天,野雁全數飛回加拿大,停在艾米的窗口,十六隻野雁一隻不差,包括跛腳的伊果(Igor)。
類似的電影是法國2019《迷雁返家錄》(《給我翅膀》)。住在法國濕地的13歲的少年托馬士,在鳥類學者父親幫助下用輕航機帶領白額雁從挪威飛到法國遷徙的故事。與《伴你高飛》不同的是這回主導者為父親,他一心想復育瀕臨滅絕的鳥類,托馬士著迷電玩,來已和母親離婚的父親家只是暫住,卻無心插柳卻成主角,獨立完成長途壯舉。他們先把白額雁開車載到挪威北部,因檢疫問題兒子情急之下獨自以輕航機引領,經過丹麥、德國、盧森堡向南,降落法國濕地,候鳥後來記住路線次年成功返回北極。
都是真人真事改編,同樣激勵人心,印隨與復育目前丹頂鶴和天鵝都有成功案例。《伴你高飛》略勝一籌處是以「失去母親」這元素扣合艾米心境,她的勇敢加上父親的護送才達成使命,反觀《迷雁返家錄》托馬士動機顯得薄弱些。《伴你高飛》以親情為主,《迷雁返家錄》重點在環保–「歐洲在三十年內,失去超過四億兩千萬只鳥,國家每年有8萬公頃的土地變成鋼筋水泥和道路」,令人驚心。
1977 年瑞典樂團ABBA的《 Eagle》(鷹的飛翔),堪稱雁群中的小跛跛「伊果」(Igor)之歌:「And I dream I'm an eagle 我夢想我是隻老鷹/And I dream I can spread my wings 我夢想我張開雙翼/Flying high, high, I'm a bird in the sky 飛向高處,愈爬愈高, 我是隻在天空飛翔的鳥/I'm an eagle that rides on the breeze 我是隻乘風而上的老鷹/High, high, what a feeling to fly 高,愈飛愈高,飛翔的感覺非常微妙/Over mountains and forests and seas 飛過群山森林和各大洋/And to go anywhere that I please 只要我願意可以到任何地方…」。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