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Categories
EXPLORE
True Crime
Comedy
Society & Culture
Business
Sports
History
Fiction
About Us
Contact Us
Copyright
© 2024 PodJoint
00:00 / 00:00
Sign in

or

Don't have an account?
Sign up
Forgot password
https://is1-ssl.mzstatic.com/image/thumb/Podcasts116/v4/15/41/fc/1541fc01-f18b-c89a-990f-e5bae2b62db4/mza_11845128797280432564.jpeg/600x600bb.jpg
文學的異想世界
張瑞芬
211 episodes
13 hours ago
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說:「我們應該每天聽一首歌,讀一首好詩,看一幅好畫。如果可能的話,再說幾句合理的話」。這是一個愛書人的說書頻道,適合繁忙生活中想靜下心的你。一個快退休的老夫子,逛書店,寫書評,研究現代文學,與你分享生活中的文學、電影、音樂、時事與心靈成長。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Books
Arts
RSS
All content for 文學的異想世界 is the property of 張瑞芬 and is served directly from their servers with no modification, redirects, or rehosting. The podcast is not affiliated with or endorsed by Podjoint in any way.
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說:「我們應該每天聽一首歌,讀一首好詩,看一幅好畫。如果可能的話,再說幾句合理的話」。這是一個愛書人的說書頻道,適合繁忙生活中想靜下心的你。一個快退休的老夫子,逛書店,寫書評,研究現代文學,與你分享生活中的文學、電影、音樂、時事與心靈成長。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Books
Arts
Episodes (20/211)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210-極品孤獨
「孤獨是極致的奢侈」。–下重曉子《極上孤獨》。 近日「孤獨死」似乎成了悲劇的代名詞,讀下重曉子新書《極上孤獨:讓不流於俗套的生活方式成為你的標籤》,想到紀錄加拿大攀岩者馬克-安德烈(1992-2018)的一部電影《登山者》(The Alpinist),這攀岩者說過:「沒有一條路是安全的」。他頭腦清楚,每一頓晚餐都可能是最後一餐,「山是活的,你靠他們的慈悲,體驗自己的渺小」。這讓我想著,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在世俗眼中,巴菲特比較成功,或是馬克-安德烈? 有人把孤獨指數分為10級(逛超市、餐廳、咖啡廳、看電影、吃火鍋、唱KTV、看海、去遊樂園、搬家、動手術),害怕孤獨的人,害怕「社交降級」,總認為「沒人找我,是不是我沒價值了」。寫過《家人這種病》並認為「孤獨死並非不幸」的下重曉子,年逾八十,早稻田畢業,當過NHK主播,曾任JKA(前日本自行車振興會)會長,早就戳破「幸福家庭」的真相。「愈親近的人,愈讓人感到疲倦、恐懼」。《極上孤獨》指出孤獨和寂寞不同,「孤獨並不是悲慘,真正的問題在於你把孤獨視為悲慘」。此書重點包括: 1學會享受孤獨,才是品味生活的開始。有魅力的人大多是孤獨的。 2孤獨和品行密不可分。 3做重大決策前,不要和任何人商量。 4孤獨是自由,是不必迎合的勇氣,更是生命最奢侈的享受。 這自由與奢侈,正好詮釋了徒手攀爬幾千米懸崖峭壁的23歲青年馬克-安德烈。他不用繩索,沒有任何安全保障,只靠兩支冰斧和鞋上的不鏽鋼鞋釘冰爪,任何一個失誤都可能跌入萬丈深淵。(《第一滴血》的藍波和《碟中諜》的伊森,跟他一比都成了小弟).。他十分低調,不愛攝影跟拍(身邊有人,即使直升機,就不一樣了)。他認為攀岩不是創紀錄的英雄挑戰,那是向死而生,最極致的自由。他說:「登山時那些很膚淺的事情都消失了,靈魂會進入另一個世界」。站在峰頂,俯瞰群山,「你會感激一切,包括那些在平時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2015至2016年攝製組直升機跟隨馬克安德烈上了世界上最艱難的阿爾卑斯山路線。後來沒拍到斯坦利陡壁、帝王壁、加拿大羅布森山,他不斷突破自我,在攀登美洲最難的艾格峰時天氣惡劣,被迫下撤,就在準備放棄搭乘飛機離開之際,命運之神再次眷顧了他。一個更短的天氣空檔出現,他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機會再次輕裝挑戰,一舉成功。那一刻,世界彷彿靜止了,只剩下純粹的生命力,在胸膛間震顫。馬克說,「當我進入大山進行冒險時,生活變得非常簡單,頭腦無比清晰」。自小迷上登山的他, 16歲那年,母親的一句話點醒了他:「如果你想登山,那還等什麼呢?」2018年他最後在阿拉斯加門登霍爾塔的一場雪崩中喪生,25歲殞命,但創下無人能及的境界。在攀登中,他與天地合一,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和自由。。 看2021年由彼得·莫蒂默和尼克·羅森執導的《登山者》,頭皮發麻之際,想著下重曉子《極上孤獨》說的,人不孤獨,直覺會變得遲鈍,孤獨中,所有喧囂都將變得無足輕重。馬克-安德烈這種孤獨死,在喧囂人間,真所謂「極品孤獨」。 放假的颱風天,來聽美國薩克斯風「輕爵士樂」(smooth jazz)樂手Kenny G(肯尼·基, Kenneth Bruce Gorelick,1956-),好聽到會把你的魂勾走的1994《永恆的愛》(Forever in Love)和1997年《此時此刻》(The Moment)吧!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3 hours ago
1 hour 17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209-國文夫子跑外送
「雖然你脫掉了孔乙己的長衫,但你還沒成為駱駝祥子」。–2024電影《逆行人生》。 近日教書被投訴,剛好看了2024徐崢電影《逆行人生》,突然想到國文夫子跑外送,能讓我學會謙卑且心無罣礙的喊出:「祝您用餐愉快,請給五星好評」嗎? 2024電影《逆行人生》大陸褒貶不一,有人認為消費外賣騎手的苦難,我倒覺得笑淚交織,非常好看。中年電腦主管高志壘月入六萬(人民幣),妥妥的豪宅中產階級,一朝被裁,老人中風入院,小孩學費無著,陷入房貸繳不出的困境,在陽光網紅「追愛騎士」楊大山帶領下加入「吃貨」外送,同濟大學畢業的45歲電腦菁英開啟了血汗底層人生。超時、被差評投訴、吃罰單與搶快出車禍,跌跌撞撞的在路邊血糖過低努力配合微笑計畫,擠出笑容拍照,結果「驗證失敗,封號三天」。 劇中包括朱站長、內蒙古單王大黑、家有病兒膠帶萬能的老摳、單親媽媽曉敏,組成「吃貨外賣」群像圖。「吃貨」和「送得快」集團是競爭關係(像綠色Uber Eats 和粉紅熊貓 foodpanda),眾人每月爭搶「單王」,新手多垃圾單(一單六塊),一天騎12小時以上,月薪平均一萬,面對許多小區管理員與顧客的惡意。高志壘送餐給宿舍裡打遊戲的大學生「綻放的後庭花」,還被羞辱「你這種素質,只好一輩子送外賣」(讓人想起桃園客運司機被學生說「數錢都不會,你這輩子就這樣了」)。在一次顧客惡意棄單後,他拿起代購花束砸向陋巷牆壁,獲得「辣手摧花」網名。 電影中高志壘送餐到昔日公司時放不下身段,大黑酸他「我們是送外賣,又不是出來賣」。送餐時果然被認出,高志壘竟看到開除他的人被開除,他最後熟練說道「祝您用餐愉快,請給五星好評」。這橋段,與諧音梗「外賣歧視(騎士)」、微笑計畫都頗有諷刺意味。主角最終搶到單王,並開發小程式「路路通」被平台看中,成了開放式結局。 在中國,超過1,000萬外賣騎士承受長工時和低工資(如杭州外賣騎士被迫下跪事件)。年齡歧視、中產返貧、算法內卷,都不是電影能解決的問題。台灣是否送上樓常引發爭議,趟獎與加成被砍,且常有夾單,一單最低價30、40,因此有外送員「雙開」,同時接兩個平台,哪個平台先有訂單就送,距離太遠就直接棄單,風雨無阻,總之都是辛苦錢。 「十個客人中,二個好,七個普通,一個惡劣」。看過芋頭哥和台北強自得其樂的網紅直播沉浸式一日外送,感覺跑外送心態十分重要,賺到時間自由就好,放不必要的心理障礙。外賣餐食本不是剛需,點了外賣就別太計較運費,風雨天給點小費,盡量在路邊或門口等,別讓人爬老舊公寓樓梯,盡量勿給差評,都是對辛苦人尊嚴的肯定。 我這孔乙己,很久沒騎機車加上方向感極差,鐵定掙不了幾個錢,但或許可跑幾個月治治路痴兼找些創作靈感,至少學會忍辱負重,面對班代噴「老師你無權這樣壓榨我的勞力」,TA抱怨「這不在我工作範圍」時,記得「面對顧客,要笑得發自內心」,回覆「那沒關係,我整理就好,非常感謝」。 學學「台北強」的吃苦當吃補,每天一早歌頌眼見的美好,如1972年Cat Stevens(凱特.史蒂芬斯)《Morning has broken 》(破曉),這首多年前凌晨女士警察廣播電台「平安夜」每天半夜播放的神曲,蘇格蘭鄉村福音歌手 (Ann Williamson)的翻唱也好聽:「Morning has broken like the first morning天已破曉,像是第一個清晨/Blackbird has spoken like the first bird黑鳥鳴唱,好像是第一隻鳴禽/Praise for the singing, Praise for the morning讚美這歌唱,讚美這清晨/Praise for them springing fresh from the world讚美它們使這世界充滿了清新的氣息…」。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week ago
1 hour 17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208-如何煮狼2025.10.29
「龐大的花費,反而是力行節儉不可或缺的部分」。–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致貴族信函》。 翻修廚房,Takara standard和Cleanup一套看下來直接破百萬,足元抽、下拉式瀝水籃、油壓升降架、轉角小怪獸,防濺靜音水槽、廚下型瞬熱出水加BOSCH洗碗機沸石8。突然發現《濃情巧克力》或《芭比的盛宴》都是不可能的任務,廚藝再好,海龜湯、德米多夫比利尼餅佐魚子醬和鵪鶉松露鵝肝絕不是一個爐子可以煮出來的(起碼三口灶加爐連烤)。 《芭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是部1987年帶有宗教禁慾意涵的丹麥電影,作者就是寫《遠離非洲》的凱倫‧布里森(Karen Blixen)。1914至1931年在英屬東非經營咖啡農場,離婚後回到丹麥,以筆名狄妮森(Isak Dinesen)用英文寫作,其中一篇就是「芭比的盛宴」。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丹麥日德蘭半島的窮漁村,老教士是馬丁路德教派,此派反對羅馬天主教會的腐敗與奢豪飲食,信徒日日吃麵包糊和水煮魚乾。一對如花似玉的女兒拒絕了軍官勞倫斯與歌唱家阿奇的追求,苦守寒窯到老,無意間收留避難的芭比竟是巴黎女主廚,一日芭比用彩券獎金一萬法郎辦了一場豪奢宴會,把一群村民眼睛都吃直了。 美食是結合口腹和精神的享受,窮有窮的吃法,一頓盛宴之後如何再吃回麵包糊和水煮魚乾?我寧可欣賞二次大戰期間窮中談吃的美國瑪麗.法蘭西絲.甘迺迪.費雪(Mary Frances Kennedy Fisher)1942年的《如何煮狼》(How to Cook a Wolf),以及《即刻上菜》、《牡蠣之書》、《我的飲食歲月》、《美食家的人生字典》。 所謂煮「狼」,指的是饑餓困頓,引自莎翁的「食欲是一匹無所不在的狼」。是食譜,也是苦中作樂的哲學,包括「如何煮水」、「如何餓中作樂」、「如何讓鴿子吶喊」、「如何成為智者卻不被毒死」、「如何不當蚯蚓」、「如何引誘狼」、「如何像出爐的麵包一樣東山再起」、「如何與狼乾杯」等。我印象最深的是炒蛋或舒芙蕾時加麵包屑可充量,供四人吃,前提是你要非常討厭其他三個人,並且永遠不要再見到他們才行。 難忘的還有《牡蠣之書》(Consider the Oyster, 1941),烤蝸牛要先倒掛玻璃箱一週等他們餓死掉下來,肉拉出來再放進刷淨的殼中,加大蒜香芹奶油醬汁烤到金黃焦脆。牡蠣濃湯是奶油溶化後加入牡蠣肉和汁,一分鐘後倒入一品脫牛奶煮到近沸騰,加鹽和胡椒,吃時滴幾滴雪醴酒。炸蚵仔麵包是將牡蠣裹上蛋液麵包粉炸至金黃,夾入長條剖開烤熱的麵包,澆上融化的奶油。韃靼牛肉是生牛肉或馬肉切碎拌入洋蔥、酸黃瓜、橄欖油,在頂部放上生蛋黃,完全是茹毛飲血。小牛腦、牛肉腰子派和燜野兔直接放棄,鮮奶油炒蛋倒可一試。八個蛋打入未熱的煎鍋,倒入1/2品脫鮮奶油小火攪拌半小時,加點香芹、起司或雞肝,快凝固時加現磨胡椒與鹽,倒在烤好的土司上食用。不可能難吃,就是會喇到手痠,總之法式料理=奶油、奶油、奶油。人生或許困頓,但「菜餚的香味,會教那野獸懷抱著某種超乎感覺與道德的羞愧,哀泣而去」,因為「吃是一門藝術,重要性和人類選擇逃避現實的其他方式不相上下」。 「頭腦和心靈並用才能活下去」,這我很同意。廚具20萬整頓基礎設施就好,那已經夠我享受生活兼逃避現實了。秋光曬在窗台,烤布里歐烤得香味四溢,令我想起Bee Gees三兄弟1979假音與合音的絕佳代表作《Too much heaven》(極致的幸福):「 Nobody gets too much heaven no more沒有人可以擁有極致的幸福/It's much harder to come by那得來不易'm waiting in line我還在等待Nobody gets too much love anymore沒有人可以得到太多的愛It's as high as a mountain那就像山一樣高/And harder to climb難以攀登」。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weeks ago
1 hour 13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207-女孩修復手冊
「兒童的餘生不全然掌握在兒童手上,這一切都是個遊戲,鳴槍過後,餘生才要開始」。–李屏瑤《顯影記》 最近看李屏瑤最新散文集《顯影記》,突然想起1996一部暖心電影《伴你高飛》(Fly Away Home,《返家十萬里》),疏離的父女情可以用這種方式重建,不比怨懟終生好嗎? 《顯影記》從家庭到學校,充滿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決絕,李屏瑤寫得最好的其實是暴力而非性別,〈蠶寶寶〉〈槍與象牙〉〈跪姿練習〉〈馴服與抵抗〉隱隱和《台北家族,違章女生》〈最高的離婚〉、〈父錄〉共振。生命中有一個像「沒撕乾淨的殘膠」般的父親,死訊是看line知道的,他離棄家庭,再婚生子,父女十年沒講過話。最後一次是電話互飆髒話。《顯影記》裡少女進入職場,30K「頂加」人生,逐漸顯露了微近中年的疲憊。 同是十年不見的父女,秋深時節這部美輪美奐且提名當年奧斯卡金像獎的《伴你高飛》無疑給人極大的安慰。故事敘述在紐西蘭因車禍失去母親的13歲女孩艾米,由父親帶回加拿大農莊生活,在野外因為撿拾野雁蛋、從孵育到餵養、到異想天開以小飛機引導野雁南飛,體驗到勇氣、責任與愛。對艾米一直深懷愧疚的爸爸,在幫助艾咪的過程也重建了疏離九年的父女關係。隨著野雁在天上翱翔的俯瞰視角,深秋紅葉與美麗沼澤展開一幅壯美卷軸,給予我們親情、人道與環保的深刻省思。 愛孩子,不只保護,還應給他闖世界的勇氣。《伴你高飛》中爸爸教導艾米開飛機帶領沒有母親的小雁從加拿大南飛美國北卡羅萊納過冬。最後十三哩路,父親飛機迫降,肩膀脫臼,他鼓勵女兒獨自飛行完成任務。艾米說「沒有你,我找不到路」,爸爸鼓勵艾米「妳像媽媽一樣,她很勇敢,總是自己去實現理想,沒有人協助。」艾米說媽媽不在了,爸爸溫和堅定的告訴艾米「媽媽的精神在妳身上,小雁身上,在天上」,艾米成功完成生命中頭一次的單飛,野雁的到達也保住棲息地不被建商開發剷平。第二年春天,野雁全數飛回加拿大,停在艾米的窗口,十六隻野雁一隻不差,包括跛腳的伊果(Igor)。 類似的電影是法國2019《迷雁返家錄》(《給我翅膀》)。住在法國濕地的13歲的少年托馬士,在鳥類學者父親幫助下用輕航機帶領白額雁從挪威飛到法國遷徙的故事。與《伴你高飛》不同的是這回主導者為父親,他一心想復育瀕臨滅絕的鳥類,托馬士著迷電玩,來已和母親離婚的父親家只是暫住,卻無心插柳卻成主角,獨立完成長途壯舉。他們先把白額雁開車載到挪威北部,因檢疫問題兒子情急之下獨自以輕航機引領,經過丹麥、德國、盧森堡向南,降落法國濕地,候鳥後來記住路線次年成功返回北極。 都是真人真事改編,同樣激勵人心,印隨與復育目前丹頂鶴和天鵝都有成功案例。《伴你高飛》略勝一籌處是以「失去母親」這元素扣合艾米心境,她的勇敢加上父親的護送才達成使命,反觀《迷雁返家錄》托馬士動機顯得薄弱些。《伴你高飛》以親情為主,《迷雁返家錄》重點在環保–「歐洲在三十年內,失去超過四億兩千萬只鳥,國家每年有8萬公頃的土地變成鋼筋水泥和道路」,令人驚心。 1977 年瑞典樂團ABBA的《 Eagle》(鷹的飛翔),堪稱雁群中的小跛跛「伊果」(Igor)之歌:「And I dream I'm an eagle 我夢想我是隻老鷹/And I dream I can spread my wings 我夢想我張開雙翼/Flying high, high, I'm a bird in the sky 飛向高處,愈爬愈高, 我是隻在天空飛翔的鳥/I'm an eagle that rides on the breeze 我是隻乘風而上的老鷹/High, high, what a feeling to fly 高,愈飛愈高,飛翔的感覺非常微妙/Over mountains and forests and seas 飛過群山森林和各大洋/And to go anywhere that I please 只要我願意可以到任何地方…」。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weeks ago
1 hour 10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206-我絕不放手(「I won't let go 」)
「我們是藉由閱讀別人的故事,溫暖自己直打寒顫的生命」。―班雅明《說故事的人》 最近王世堅神曲〈沒出息〉爆紅,大家爭相二創。若有種職業聲稱「一生拿微薄的薪水,可能喪生海中,但你有機會拯救生命,世上沒有比這更好的職業」,應該會被嗤之以鼻吧! 說到凱文柯斯納(Kevin Costner,1955-),就想起《終極保鑣》、《與狼共舞》和票房慘淡的《水世界》。2006電影《海防最前線》(The Guardian)卻極為亮眼。士官長藍道Randall對照桀傲不馴的游泳金牌冠軍傑克‧費雪(艾希頓庫奇Ashton Kutcher飾 ),最後兩人產生深厚師徒情誼,直昇機的繩索撐不住兩人體重,巨浪滔天中傑克狠命死拽藍道的手:「I won't let go.」,「I know.」。藍道解開手套,墜入大海,成了海中真正的傳奇。 「I won't let go.」(我絕不會放手)是海岸防衛隊員捨生救人的信念。但從藍道和好友的對話:「你要挽救婚姻,就是離開救援前線,找個安全穩定的工作或嗜好,例如釣魚。」「釣魚?我們這種人是不釣魚的。」可見這職業的嚴酷。年輕氣盛的傑克背上刺一個2,代表游在他後面的人的名次,手臂內側刺的字母是當年慘死於車禍的游泳隊友姓名縮寫。藍道最先總壓抑傑克的傲氣,但了解傑克的心理創傷後不但沒因酒吧打架開除他,反而帶他去海軍酒吧報了仇,並說「我懂失去隊友的痛,但跟你唯一的不同是我沒有把我失去的隊友名字紋在我手臂內側。」「你想對他們表達敬意,那就發揮你的天賦。」那種同理,最終於使傑克泣不成聲,並激發出最大潛能與決心。 「美國海岸巡邏隊」(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 USCG)屬海事軍隊,39000人中只有280救生員,專門救援船難溺水者,電影中艱苦的訓練,隊友的互助、男女主角的愛情插曲,對應藍道與酒吧女老闆Maggie的相知:「我們是什麼時候變老的。」「變老一點也不壞。變老,是用好日子換來的」。藍道自知老矣,他在用他的餘生找尋並培養接班人。救生員是海岸巡防隊菁英中的菁英,體能、技術加人格素質缺一不可,他對總是被溺水者拽下水的霍吉說:「你和溺水者唯一的不同,是你在水裡的態度,混亂時你要找到冷靜下來的方式」。且一再強調「Can you lay your life down,你是否能將自己的性命擺一邊so a stranger can live?讓一個陌生人活下來? That's how legends are made,那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會做的事」。「救你所能,其餘的,你必須放手。」 藍道是勇偉前行者,對傑克展現出父親般的理解包容,最後直升機在澎湃巨浪中命懸一線,他做出保全傑克生命的決定。他分居的妻子海倫彰顯的是救生員對家庭的失能,家人永遠是被拽下水的犧牲者,最後傑克終於認清家庭是重要後防,向心儀女孩表白了真愛。 遇上一個好的老師不容易,說好一個故事亦然。班雅明說「在生命面前我們沒有解答,只有問題,以及各種面對問題的故事」。看海倫最終得知藍道殉職時淚崩,就想起芝加哥合唱團(Chicago) 1982年的《 Hard to say I'm sorry》(難以開口說抱歉),和稍早的1976《If you leave me now 》(如果你現在離開我)。管樂器和主唱彼得.塞特拉的假音優美動聽,這是藍道希望回到妻子身邊的心情吧!「Everybody needs a little time away每個人都需要離開一段時間/I heard her say我聽見她這麼說From each other離開彼此一陣子/…Hold me now擁抱我 It's hard for me to say I'm sorry我真的難以啟口說抱歉/I just want you to stay我希望你能留下來/After all that we've been through經過這一切之後/I will make it up to you我會好好的補償妳I promise to我保證/And after all that's been said and done畢竟這一切都已成定局/You're just the part of me I can't let go妳是我無法割捨的一部份」。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weeks ago
1 hour 18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205-一部叫《面具》(Mask)的電影
「世上有些東西是美好的,冰淇淋和蛋糕,哈雷機車,樹上的猴子,舌尖的雨,灑在我臉上的陽光。世上有些東西是悲傷的,髮梢的灰塵,鞋子上的洞,空空的口袋,和灑在我臉上的陽光」。―《面具》(Mask) 連假讀侯可麗(Isabelle C. Hau)《人際智商:讓孩子學得更好的教養新關鍵》(先覺,2025.10),書中提到每個成功的人童年必有一到三個靠山,這貴人不一定是父母,也可是祖父母、老師、朋友或鄰居。這使我想到1984一部宛如《象人》暖心版的電影《面具》(Mask)及劇中顏面畸形少年洛奇丹尼斯(艾瑞克史托茲Eric Stoltz飾)那首感人的短詩。 出身法籍,後來在哈佛商學院與史丹福引領教育改革並成為「AI 教育革命領袖」的侯可麗指出未來教養的新關鍵是人際智商(relational intelligence),有人際智商才有未來。人天生「人際腦」,童年順境大都根植於人際關係,即使受虐貧窮喪親,只要有人關愛,都能逆轉命運,順境多於逆境的孩子總能發光發熱。書中指出「有愛就有幸福」,我們需要啟發學習熱情的「人際型」教師,以愛做為新素養,融入每個家庭。此外,「玩耍改變大腦」、「讓學校成為孩子的第二個家」、「小一升小二只要閱讀跟不上就注定是輸家,如骨牌全倒」。疫情後AI成了學習伴侶,孩子智商下降、青少年孤立無援,失去自由玩耍與社交互動,情緒失調,語言遲緩,這都是「電子螢幕症候群」與「大自然不足症」。 1984《面具》(Mask)根據真人事件改編,因隱性基因病變導致顱骨擴大變形的12歲男孩洛奇受盡同學嘲笑,自小被醫生估計來日不多,但與飆車黨交好且酗酒吸毒的單親媽媽蘿絲提(雪兒Cher飾)異常強悍的保護他,飆車黨加爾等人也都對他關愛有加。洛奇聰明好學,著迷蒐集棒球卡,存錢夢想騎哈雷穿越歐洲,在盲人夏令營認識了天生眼盲的美少女黛安娜 (蘿拉.鄧恩飾,1993電影《侏儸紀公園》女主角),最後黛安娜父母橫加阻攔,歐洲之旅也因朋友班改變主意泡湯。傷心之夜,他那無法治癒的劇烈頭痛再也無法以冥想來減輕。劇中母親與飆車黨看似離經叛道,卻是給洛奇最強大支撐的家人。 一張臉,可以美到發動千萬艘戰船,也可使人陷入絕境。洛奇醜得人人退避,他善良敏感,正是青春慕少艾的年紀,劇中最令人心碎的一句是他問母親的:「如果妳是女孩,你會怎麼看我?」我記得那首小詩和母親回答「我會覺得你很可愛」把我看哭了。灑在臉上的陽光,是至美也是至悲,擺脫不了的命運不是愛情無著,是病苦短暫的生命。這世上有人欲平凡而不可得,那張無法擺脫的臉,就是詛咒。劇中歷史課洛奇講述特洛伊戰爭起因於希臘神話中女神艾莉斯(Eris)對自己沒獲婚宴邀請不滿,到婚宴鬧場,「懸賞一個金蘋果去尋找世上最漂亮的人」,做了絕佳的隱喻。以爭奪人間最美女人海倫(Helen)為由,斯巴達王與希臘聯軍進攻特洛伊城(「木馬屠城」),導致特洛伊城永遠消失。 1984也有一首黃金聲線的青春之歌《Wake me up before you go-go》(離去之前叫醒我),英國籍希臘裔的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1963-2016)那張臉也是帥氣傾城:「Jitterbug Jitterbug 吉特巴舞 吉特巴舞Jitterbug Jitterbug 吉特巴舞 吉特巴舞/You put the boom-boom into my heart 妳讓我的心蹦蹦跳/You send my soul sky high when your loving starts 當你發動愛情攻勢時,我的魂飛上了天/Jitterbug into my brain 吉特巴舞鑽進我腦裡/Goes a bang-bang-bang 'till my feet do the same 我的雙腳隨著"砰砰砰的節奏跳起舞來·…Wake me up before you go-go 你走之前叫醒我/Don't leave me hanging on like a yo-yo 別讓我像溜溜球一樣到處閒晃/Wake me up before you go-go 你走之前叫醒我/I don't want to miss it when you hit that high 當你嗨翻天時,我可不想錯過」。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12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204-驚世學生語錄
「你利用我贏球,而我會利用你上哈佛」。―《校園風雲》(School Ties,1992) 博愛座改為「優先席」後,日前北捷仍發生白髮老婦揮包攻擊座上年輕人,被直接一腳踹到對面座位。有人爆料她「本來是中研院研究員,因為升等沒過,就變成這樣了」。當為老不尊遇上寸土不讓,這樁以暴制暴連同其他咆哮老的影片,值得在捷運及公車車廂反覆播放,以儆效尤。 我們這個社會的教育出現什麼問題,大約可以從老人和年輕世代一起沒了修養見出。報紙上〈解教師荒,教長鬆口調漲鐘點費〉、〈大學教師評鑑走調,募款換分數〉、〈當學生變VIP,教育客服化悲劇〉、〈解校園濫訴,尊重教師專業〉是表面的校園亂象,更可怕的是教育的根都爛掉了,現在學生的價值觀從以下驚世語錄可略知一二(建議中小學教師廣為流傳,理解這些他們管不動的新世代百分之百上了大學後的樣子): 1「我查過你上學期一班有5個超過90,若不能保證這學期也一樣,我就退選」 2「當班代有加分嗎?」,「我覺得不夠高耶」 3「這不在我的工作範圍」,「助理不是拿來監考的」 4「老師你不要記性那麼好嘛」 5「可以付差價吃麥當勞嗎」 當然不像樣的老師也有,違法亂紀或評鑑時凹(或逼迫)學生打滿分者,和學生公然利益交換者(你把我打高分我幫你寫推薦信)。我至今佩服一個中流柢柱的水利系導師,面對全校優良導師競選,導生評分佔30%,他死也不肯全班帶去電腦教室,堅持「這種事我做不出來」,少了30%,遙遙領先變成遙遙落後,唯一贏得的是我的尊敬(全逢甲我只佩服這一人)。 我們的教育再這樣功利下去,名為保護學生權益實則喪失「有所不為」的原則,恐怖的程度,如同1992年布蘭登費雪、班艾佛列克、克里斯歐唐納、麥特戴蒙主演電影的《校園風雲》(School Ties)。當有人作弊無人承認時,歷史老師為了誠信原則要把全班當掉,這些聖馬修高中預計要上哈佛普林斯頓的資優生群起嘩然,到最後大衛(Brendan Fraser飾)和富二代查理(Matt Damon飾)互咬,全班用投票決定誰作弊,勢單力孤且被全班歧視的猶太人學生大衛被迫擔罪。最後在班長指證查理下還了大衛清白,但當校長將查理退學並對大衛說「好了這事就這樣過去,請別離開學校」,大衛說「這事不會過去的。你知道嗎?你利用我贏球,而我會利用你上哈佛」。 大人搞什麼鬼,孩子都看在眼裡。上樑不正下樑歪,大人想方設法粉飾業績,卻責怪孩子膨風學習歷程檔案?從小教他們勇於捍衛權益,卻慨歎捷運不讓位? 電影結尾大衛置身於大雪飄零的操場,畫面由近拉到遠,他的身影漸漸縮小,象徵個人難以撼動體制。查理最後一瞥恨恨地說「你知道嗎,我依然會進哈佛。十年後沒有人會記得這件事情,但你仍然是個天殺的猶太人。」大衛悠悠回道:「而你仍然是個混蛋」。 中秋節將至,聽1890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布西(Debussy,1862-1918)的《月光》(《暮光之城》插曲),與1801年德國樂聖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月光奏鳴曲》(《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都說貝多芬此曲是愛慕十五歲少女茱麗葉塔不得,但那飄搖心慌,緩慢逼近的恐懼感,明明是面臨失聰時音樂家內心的暗潮洶湧,正如在這教育環境下擔任教師的我的心情。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16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203-搖滾夫子啟示錄
「你永遠不該低估一個人善良的心,能做什麼正義的事,他本來只想改變校園,結果改變了世界」。―川普 很久以前有個故事,離經叛道的搖滾樂團吉他手杜威芬恩(傑克布萊克Jack Black飾)被團員踢出樂團,潦倒之際冒充室友接下小學代課老師工作,誤打誤撞地指導學生組成搖滾樂團並參加大賽,過程中無意間激發了這些孩子們對搖滾樂的興趣,這就是2003年電影《搖滾教室》(The School of Rock)。 冒牌老師杜威芬恩指出搖滾樂本質就是抗衡威權體制,他憤世嫉俗教訓小學生:「放棄吧!這世界已經被『大人物』(the Man)掌控了,根本沒翻身機會。」搖滾樂對抗的就是學校教育,他自創歌曲「Rock got no reason, Rock got no rhyme搖滾樂沒有理由,搖滾樂不需押韻You better get me to school on time你最好快把我送進學校。Oh you know I was on the honor roll你知道我經常登上榮譽榜,Got good grades, and got no soul我有好成績,卻失去了靈魂··」。多像多年來台灣此時的教育環境。 看楊舒雅《Rule男Freestyle》入圍第16屆金音獎,並自言值得為入圍這一刻跳一場舞,我較同意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汪志雄〈話題凌駕藝術 台灣文化空洞化〉一文,「這樣充滿獵奇與挑釁意味的作品入圍金音獎,把粗鄙、荒誕、博眼球當作創新,令人錯愕」。饒舌與搖滾都以抗議精神為本質,與政治走得太近,拿政府的補助,基本上已經是屈從,而非對抗,完全喪失了它的生命力。 馬世芳〈那些寂寞美麗的噪音〉(《地下鄉愁藍調》)曾說:「搖滾樂其實是很矛盾的。看似熱鬧,其實無處不浸潤著寂寞。它的核心往往就是「和這個世界過不去」的寂寞。而那真正撼動了整個世代的,真正了不起的搖滾樂,便是找到了那條紐帶。把千千萬萬人的寂寞和蕭條,串織在一塊兒」。藝文界和體制裡的教育(老師和學生)看來是一起失去了反抗精神,沒人敢「和這個世界過不去」,前者屈從利益,後者筋疲力盡,背對背,一起沉下去。《搖滾教室》裡學生聽了傻眼的Pink Floyd(平克佛洛伊德)、Black Sabbath(黑色安息日)、Led Zeppelin(齊柏林飛船)跟經典的AC/DC不是最流行,卻是最本色生猛硬核的搖滾。難怪「黑色安息日」主唱奧茲·奧斯朋(Ozzy Osbourne)大讚此片:「他們也許真的應該在學校中開設搖滾課,至少可以教點初步知識,保持音樂的生命力是最重要的」。 這種生命力,肯定不在目前重災區的國高中現場,例如〈補習拚升學,新竹成焦慮之城〉、〈濫訴毀了Super教師,教長要改革匿名投訴〉裡的教師行政過勞,頻遭濫訴、家長咬牙苦撐高昂學費,學生補習疲於奔命(竹北考高中5A是基本)。教師們或可聽點重金屬,狂甩頭,「和這個世界過不去」一下。澳洲搖滾老團AC/DC(交流電與直流電,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1979年的《Highway To Hell 》(通往地獄的公路),前後兩個主唱Bon Scott性感野嗓,Brian Johnson電鋸唱腔,很重的貝斯與吉他交互作用,鼓手製造出快速、有力、精準、響亮、連續的拍點:「 Living easy, loving free 簡單生活,自由的愛/Season ticket on a one-way ride 用月票走完這一單程路線/Asking nothing, leave me be 別問我什麼,讓我自便/Taking everything in my stride我的步伐一路向前/Don't need reason, don't need rhyme 無需理由,不要節奏/Ain't nothing I would rather do 這些我早已不再掛念/Going down, party time 前進,這是party時間/My friends are gonna be there too 我和朋友們會相逢在那邊/I'm on the highway to hell 我在通往地獄的高速公路上飛馳·」。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17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202-查理柯克的大學無用論
「要毀滅一個國家的文化並不難,只要讓人們不再看書即可」。 美國大學校園一直是自由左派堡壘,很少有保守派人士膽敢直入敵營面對面辯論各種議題,數年來查理·柯克(Charlie Kirk)「證明我錯了」(Prove Me Wrong)辯論會吸引許多大學生來挑戰墮胎、邊境、戰爭與大學無用論,在各種針鋒相對充滿火藥味的擦撞中,柯克倡議基督教信仰和保守派觀點,為川普2024大選贏得不少年輕選票。2025.9.10在「美國回歸之旅」(American Comeback Tour)活動第一站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被22歲的泰勒·羅賓遜(Tyler Robinson)一槍擊中頸部身亡,震驚全美。這件事後續激進左派不理性的嘲諷,可能導致民主黨十年都無法執政,這下DEI真成了DIE,令人駭異的是,哈佛耶魯等常春藤大學與台灣媒體與大學幾乎都是靜默的。 台灣的教育積弊已深,國高中生到校時間延後到十點救不了手機成癮,體能下降與注意力不集中,還可能加劇晚睡晚起效應,而當前大學學歷泡沫化,功利化,大學教育能否培養思辨力,人文關懷或真善美的價值觀,如柯克所言「大學的目的之一,應該是培養出一個好人」,頗為可疑。那麼大學是否真是「一場騙局(The College Scam)」? 柯克的理論是如果40%的顧客得不到期望的產品,或40%顧客吃完某餐廳中毒,這應該視為詐騙了,當今美國大學輟學率過半,畢業後所做工作也往往不須這學歷,太多人為了一紙文憑背上高額的學貸與時間成本,更有甚者,受高蹈意識形態影響,被左派洗腦,變成左派與DEI覺醒文化(woke)的犧牲品。 平心而論,柯克的說法稍嫌以偏概全,醫學法律工程需要嚴謹訓練與證照,無法自學而致,人文藝術哲學無法立即變現,但「無用之用是為大用」,仍可轉化為其他謀生方法。只要付得了學費,多念幾年書總是好事,但台灣大學教育堪憂的是思考力、閱讀力與表達力的弱化,查理柯克被暗殺的後續效應極大,全球保守勢力抬頭也波及國際情勢,但大學生無知無覺,連報紙也不看,恐怕不是好現象。真遇上這種即席辯論,能信念一致,有理有據,辯才無礙者幾希? 《約翰福音》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真理的傳播需要殉道者的血。查理·柯克31歲英年早逝,但影響深遠。他自言「比起任何政治上的勝利,我更希望看到美國年輕人的信仰復甦」。高中畢業後自學,19歲創辦「美國轉折點」(Turning Point USA,TPUSA),聲量極高,他進軍自媒體,結合多平台媒體如《查理・柯克秀》(The Charlie Kirk Show)、現場集會與選民動員,成為集政治組織者、TikTok網紅、廣播主持人、非營利組織領袖與公開演說家於一身的全方位人物。他的信念是美國右派共和黨支持的傳統價值、反對同性婚姻、反對非法移民,對女權與少數族群權益保持懷疑,強調自由經濟與小政府。 一聲槍響結束了兩個年輕人的未來,無疑悲劇,令人想起《knockin on heaven's door》(敲響天堂之門)這首歌。這首九零年代「槍與玫瑰」(Guns N' Roses, GNR)翻唱自1973年Bob Dylan的歌,後來成為反戰團體與人權團體或和平組織最愛。Bob Dylan民謠風,Guns N' Roses搖滾嘶吼,加拿大小天后艾薇兒拉維尼(Avril Lavigne)淺唱低吟的翻唱也好聽:「Mama take this badge from me媽媽幫我摘掉這枚徽章/I can't use it anymore我再也不需要它了/It's getting dark too dark to see天色越來越暗,我的視線愈來愈模糊/Feels like I'm knockin' on heaven's door感覺像是我在敲著天堂之門/Knock-knock-knockin' on heaven's door敲啊敲著天堂之門Knock-knock-knockin' on heaven's door敲啊敲著天堂之門」。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1 month ago
1 hour 18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201-湯德章與莉莉水果店
台南人說「歹食貴」,就是沒「著時」,還未「大出」。―李文雄 我青春時期的記憶,也是王建民回鄉必吃的「莉莉水果店」在府前路愛國婦人會館旁,是一家台南市傳承三代八十年的老店。店名為何是莉莉?為何不能稱為「冰果室」? 和美新處與湯德章有什麼關係? 第二代店長李文雄(1949-)《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一次告訴你。 小小一間鮮果店鋪,集結了日本殖民、二二八眼淚與美援時期的百年縮影。李文雄的父親作果菜批發,母親日語流利,氣質高雅,日治時代在日本人聚集的南門市場擺攤賣水果,1945終戰前,美軍轟炸,民生綠園陷火海,州廳(今台灣文學館)被燒毀。戰後父親在府前路蓋了間竹仔厝,賣水果與擔仔麵,母親甚至作全年無休的貼食(包飯)生意13年。1947年僅僅一街之隔,湯德章律師(1907-1947)二二八受難。3.11由高雄開來的國民黨軍隊一到台南就下令戒嚴,二、三十名憲警特務闖進他的住所,湯德章為保護台南菁英,一面徒手力抗拒捕,一面緊急將所有名單資料燒毀,挽救了當時許多請願的社會人士及成大學生性命。他堅決不供出名單,被刑求一夜後肋骨被槍托打斷,五花大綁押上卡車遊街示眾後猶怒罵不休,槍決時子彈穿入湯的鼻梁及前額,曝屍民生綠園(大正公園)。聽聞此事後,開展了李文雄尋訪其故居與後人的旅程。 李文雄說到早先台南市三輪車到處都是,美國新聞處就在旁邊,處長叫做孔固力棟康國棟(John D. Congleton) 。大姐英文名Lily,讀台南高職(今家齊高中),漂亮活潑,曾在處長家幫傭與美軍合作社當售貨員,作風十分洋派,開啟了果汁機與酪梨牛奶的先機。1957改建二層樓房後因此以莉莉水果店為名,大姊後來認識神召會牧師,遠嫁美國,並帶領全家受洗,二哥店名「迦南」即流著奶與蜜的地方之意。1979台美斷交美新處撤離,李文雄接下店務後辦《莉莉水果有約》雜誌與文化館,至今仍是知名打卡景點。 一盤精緻繽紛的美味水果,一方小店舖,承載了克難年代至今的溫暖人情與完美決心。送貨送到許文龍家裡見到李登輝,許文龍還彈烏克麗麗給他聽,這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經歷。 《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一書細數家族記憶與經歷,芒果、文旦、酪梨、香蕉與甘蔗,柑仔蜜切片蘸醬油糖(加甘草粉和薑末)。台南人說「歹食貴」,就是沒「著時」,還未「大出」。白露採文旦,之後是紅柚,再來才是白柚。日子流水般過去,沒人記得民生綠園的湯德章銅像與為何3.13是「正義與勇氣紀念日」,但我始終記得陳儀找湯德章做官,湯拒絕,並說:「當中國官在心理上要做貪污的準備,我不願埋沒自己的良心」。鐵錚錚的漢子,保住台南菁英青年多少條命,死時才40歲。 正義、良心與勇氣。南台灣即使傷痕累累,教育水準頗高,尊敬律師、牧師和醫師。傷心的歌,可以快樂的唱,像1978年兩首火遍舞廳的迪斯可舞曲,《One Way Ticket》(單程車票)和《Rivers Of Babylon》(巴比倫河)。同一老闆的英國樂隊Eruption(噴火合唱團)和西德波尼.M樂隊都唱過,同樣為西印度群島與牙買加黑人,會有想起被殖民或奴役的往日嗎?「Choo choo train a chugging down the track火車嘟嘟的在鐵軌上奔馳著/Gotta travel on, never coming back woo~ woo~不得不上路,再也回不來/Got a one way ticket to the blues woo~ woo~ 我買了一張直達憂鬱的單程車票…」「By the river of Babylon來到了巴比倫河邊/There we sat down. 我們坐下來/Yeah we wept耶,我們哭泣又悲傷/When we remembered Zion. 當我們想起了錫安」。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13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200-跟任何人一秒變熟
「溝通不是語言學,而是心理學」。―Dr. HIRO(日本知名洗腦系YouTuber) 開學季,本該上路的校園手機管制暫緩實施,大專校院跨校人工智慧學程修課人數不如預期,教育部又有新花招,「高中生進階課程5年計畫」請建中與北一女等5校共134位資優學生到台大修課,將來考上台大可抵學分。我左思右想,不明白高中生在課餘「提前感受台大優質的學校氛圍」的必要性何在?教育不是搶快就好,學生的身心素質才是續航力關鍵,放著目前教師的教學困境與行政過勞不管,也不重視學生的體育、藝文與閱讀,少子化大浪即將襲來,我們的教育將走向何方 ? 去書店看書,意外讀到一本日本直銷達人Dr. HIRO《跟任何人1秒變熟的本事:解除心防,拉近距離,贏得你想要的影響力!》,做買賣到談戀愛都適用。這不只是話術,更是一種跨越心牆,贏得信任的智慧。書中指出,你「說什麼」遠不如你「如何說」和「你是誰」來得重要,當警戒心消除,人會進入無條件信任狀態。這位日本最強人心解鎖大師,如何讓陌生人1秒卸下戒備: ★「溝通不是語言學,而是心理學」。話術往往不能改善交流。第一印象極為重要。 ★「麥拉賓法則」:視覺55%-聽覺38%-語言7%=整體印象。行為>外表>語言。 ★「光環效應」:外表給人印象好,連帶容易被信任。「達克效應」:能力低者易高估自己,低估主管。不要卑躬屈膝。對上坦率,對下有禮。 ★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比正經八百的知識眼鏡仔受歡迎,生物本能,提升存活率。 ★「安外誤」法則:安全感、外表、誤會。點同樣餐點,先發表疑慮,能贏得信任。 ★先被誤會(懷疑)再受信任,必從未被懷疑更好。 ★把對方的心裡話當自己的話說。絕不否定對方,並善用「啟動效應」,鼓勵想像。 ★第一次稱呼直稱名字或綽號,第二次見面要比第一次更親暱熱絡,並記得上一次談話相處的細節。聊天要快接快投,坦率,不假思索。能瞎說閒聊才能深度交流。 ★裝熟才能變熟,善用自我揭露的互惠原則。不知說什麼時可故意搞錯,打破僵局。 示弱,讓對方笑出來,謂之捧笑。好施小惠,送不太貴又用得完的伴手禮。 ★去人多吵雜處,並肩坐或坐在對方斜旁側,善用肢體輕微碰觸。泡澡吃飯三溫暖,迅速拉近距離。吃完飯再送禮,懸念兼驚喜。 ★交換資訊不等於心的距離拉近,要先突破心防再交換有用資訊。 ★運用導遊都知道的「叢林巡航理論」,提升同理心、期待值與新鮮感。 9.3軍人節,來聽1970年《老鷹之歌》(El Condor Pasa,又譯雄鷹飛逝)。這原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區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民謠,由 Simon & Garfunkel(賽門與葛芬柯)改編並收入《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後一炮而紅,雄鷹象徵陣亡士兵死後靈魂,也反映秘魯民眾受殖民壓迫嚮往自由的心情:「I’d rather be a sparrow than a snail 我寧可是只麻雀,也不願做一只蝸牛/Yes I would, if I could, I surely woul 沒錯,如果可以,我會這樣選擇/I’d rather be a hammer than a nail 我寧可是支鐵錘,也不願是一根鐵釘/Yes I would, if I only could, I surely would 沒錯,如果真的可以,我會這樣選擇/Away, I’d rather sail away 我願航行到遠方/Like a swan that’s here and gone 像來了又去的天鵝/ A man gets tied up to the ground 一個人如果被束縛在地上/ He gives the world its saddest sound他會向世界發出最悲傷的聲音 /Its saddest sound 最悲傷的聲音」。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17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199-烤布蕾與健康十講
「鹹食養人,甜食悅人。」–法國甜點名廚Pierre Hermé 早秋時節,「團結十講」成了夢幻泡影,剛脫離醫師魔掌的我來續個「健康十講」。近日右耳神經發炎有浸水感兼嗡嗡聲,奔波檢查找不到病因,靠調整作息加強運動不藥而癒後終於把藥袋和各種檢測單丟到垃圾桶。經此過程,感受很深。從醫院脫逃後回想實習醫師說的「年齡到了沒辦法」、「這是不可逆的」,很想告訴他,或許醫師應該弄清楚的是如何讓人健康,而非僅想著對付疾病。 有沒有人想過,這種全民皆長壽的時代,提倡運動風氣,從小紮根,或可同時解救不孕症、少子化、缺工、癌症、長照,包括健保破產與獄所爆滿。16億拿來買球具、建運動場、補助「體育明星下鄉」,增加教師薪水。健保局、體育署和教育部聯席會議,補助每位中小學老師寒暑假去體大進修,自選一種球類或田徑運動檢測(考上教練証加薪)。中小學每周五為體育日,不排任何學科或考試,全校(包括校長)穿運動服,上午由體育明星與校隊友誼賽,中午共同用餐,下午來賓與師生座談會,之後班級導師帶隊打球,在場邊休息時開班會決議班上事務並輔導學生。健保局可委託軍營或有公信力的健身中心,依年齡區分,每年做兩次跑步檢測(例如20-40歲1000公尺10分鐘內跑完,40-60歲15分鐘,60-80歲20分鐘,殘障人士可選游泳),兩次都達標者次年健保半價。 這秋日冥想,絕非空穴來風。打好運動根基,終身有運動習慣(順便提振運動產業),慢性病減少,壽且健,是投報率最高的社會資產。打球的人重合作與榮譽感,習慣挫敗,健康的人學習力強,心態樂觀,決策正確,情感正向,像升學競賽,補習地獄和〈校園濫訴多,教團籲增冤獄賠償〉這種事,都是政策錯誤,學生無所適從加上家長神經過敏導致。這些不必做的事造成社會空轉,有時間生病或找人麻煩,不如去做有益的事。取消學習歷程檔案,鼓勵考完學測的高中生作省錢背包客,揪團去單車環島或參加救國團上山下海,難道不比奔波大學到處去說謊好? AI真的沒有那麼偉大,大谷翔平父親說「人只有作自己喜歡的事才會成功」。身為教育界老兵,只覺得那美好的仗我已打過,像1976年ABBA唱的〈Fernando〉(費南多):「Can you hear the drums Fernando?(費南多,你聽到鼓聲了嗎?)/I remember long ago another starry night like this(我記得很久以前,也有一個這樣的星夜)」。秋天作甜點,來破解布丁和布蕾之謎吧! ★秋日鹽之花奶油焦糖布丁:(加鹽、奶油、鮮奶油,用烤箱水浴一小時是法式作法) 準備:大同電鍋、玻璃杯(碗)或布蕾碗數個、錫箔紙、大玻璃碗、網篩。全蛋3顆加3蛋黃、鮮奶500克、鮮奶油100克,糖、鹽之花、奶油、香草籽醬。(奶:蛋是3:1。600:200) 做法:1煮焦糖:100克糖,60克水,先加一湯匙水入鍋中熬煮到琥珀色略黑,再沖入剩下的水 (再依序加鮮奶油、奶油、鹽之花)攪勻,裝入容器底部放冰箱凝固。2.原鍋入鮮奶500,加入剩下的鮮奶油、與香草籽醬攪至50度關火。3.蛋與蛋黃入大玻璃碗加糖30克打勻(共約200克),將溫熱奶液徐徐倒入蛋液攪勻,過篩兩次後倒入從冰箱取出的容器,蓋上錫箔紙。4.電鍋插電,外鍋一杯水,水滾後將容器放蒸盤上,鍋邊插筷子蒸10分鐘。5.取出放涼後,冰箱冰一夜,吃時倒扣於平盤加莓果享用。法式布丁作法烤箱預熱150度,烤盤加熱水,水浴一小時。(法式布蕾全用鮮奶油與蛋黃,烤好放涼冷藏,吃時從冰箱取出,表面灑細白糖,用噴槍燒出焦糖脆殼。布蕾口感較布丁綿密厚重,更甜,奶味更濃)。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17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198-討生活更好的方式
「你不該當海盜的,一定有別的討生活的方式」。―菲利浦《怒海劫》 分科測驗放榜,最佳辯士和資優女考回醫學系,近日銀行房貸緊縮,想貸到八成除非年薪150萬或醫生老師律師,然而三者也是公認過勞的職業,當前教師權力、尊嚴和影響力都大不如前,高中以上學生每學期有三天身心假,教師身心假每年三天還併入事假,超過7天扣薪。行政、增能、評鑑,動輒得咎,我常想起菲利浦船長在2013電影《怒海劫》(Captain Phillips)裡對索馬利亞盜匪頭子穆斯說的:「你不該當海盜的,一定有別的討生活的方式」,18歲的穆斯拿槍抵著湯姆漢克的頭沉吟:「或許有,在美國,或許有」。救生艇內某個放鬆時刻他甚至說,「幹完這票,我想去美國,買輛車什麼的」。 「你不該當海盜的,一定有別的討生活的方式」。《怒海劫》由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主演,根據2009真實事件改編。4名索馬利亞海盜持槍劫持美國阿拉巴馬號貨輪,將船長綁為人質,勒索1500萬美金,數天後在救生艇遭美國海豹特遣部隊爆頭,三人慘死,一人活逮。海盜都是十幾歲衣著襤褸的少年,有一人還赤腳(被船艙碎玻璃扎得鮮血直流)。劫船風險高,但沿海漁獲被各國捕撈殆盡,村莊被武裝分子把持,赤貧的他們依附老大打劫或綁架他國貨船維生,真正為錢賭生命,我倆沒有明天。 文科生還有前途嗎?冏星人(余玥)新書《無界文字力:從低谷重啟,跨越志業、理想,改變人生的書寫術》細數自己十年來大起大落,最終重拾文字影響力,我認同她有關文字的三個優勢:「成本低」、「有助於口才」、「可安頓情緒」,要寫自己有興趣兼別人想看的內容,力求節奏流暢,用字口語。但說到社群媒體的營利模式,帶貨、團購、線上課程和訂閱集資,「必須識別你的內容中哪些有價,不用客氣,拿去作會員」,電子報會員制一年可營收一億,「平台發短文,mail發長文」,「想看更多,加入會員」(沒付費不解鎖),高專業領域=高變現力。搭上時事風潮,集一批狂粉。「平台互動的不是粉絲,願意付錢消費的才是粉絲」、「10000個路人抵不上100個鐵粉」。演講一場數萬元,廣告投資報酬率合理抽成15%-30%,圖文廣告1000粉絲1000元,IG現動曝光24小時3000元。 用群組養粉絲,什麼都可做生意,顯然不是我的討生活方式。我總與人同氣相求,隨緣聚散,「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謝哲青「下班經濟學」訪問播客「郝聲音」主持人,超人氣企業講師,著有《致富覺察》+《人生成為》的前台積電財務主管郝旭烈,一般人常問存多少錢才能退休,他說到巴菲特和查理蒙格九十幾歲還在買股票,人問他們何時退休,他們說從沒覺得自己在工作。何謂財富自由?「能力–慾望=自由」。郝旭烈更說「即使你不能做你喜歡的工作,也可以用你喜歡的方式工作」。這讓我想起傑克倫敦(1876-1916)曾說:「人生不只是握有一副好牌,有時也要把一副壞牌打好」。討生活從來沒有更好的方式,人生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也不要把一切寄望到退休後,改變心態才是要點。 近日看執政者如此執迷不悟,想著8.23會是甚麼結局?就想起2007OneRepublic(共和世代)的神曲《Apologize》(道歉已經太晚):「I'm holding on your rope, 我緊抓著你給的希望之索擁抱著愛情的美夢/Got me ten feet off the ground使我如雙腳離地十呎高/You tell me that you need me你跟我說你需要我/Then you go and cut me down但你卻離開並丟下我······That it's too late to apologize, it's too late這道歉來得太晚 太遲了」與2003葛瑞蓋斯(Gareth Gates)《Any One Of Us》(誰都會犯錯):「It can happen to..這種事可能發生在/Anyone of us, anyone you think of任何人身上,所有你想的到的人」。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2 months ago
1 hour 13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197-松鼠黃魚與傅培梅
「你們有一間複雜的廚房,但做的是簡單的菜」。―林海音《作客美國》 颱風天作檸檬愛玉、涼拌木耳、馬鈴薯沙拉抵抗菜價,正覺得日子過得不錯,突然讀到一本大魔王《切、炒、觀、學:傅培梅、戰後臺灣與20世紀中華料理》,想起那些「傅培梅時間」裡的蹄花燒海參、京醬肉絲、蟹粉獅子頭、松鼠黃魚、蝦仁雙腰、走油蹄膀,連同瓊瑤小說裡富二代男主角「銀翼」餐廳吃的棗泥鍋餅和豆沙包,一個吃鹹蜆仔,蔭瓜煮虱目魚頭、破布子煎蛋長大的台南小孩不禁汗涔涔而淚潸潸了。 傅培梅學煮菜的契機是外省太太幫丈夫 (程紹慶,航運公司財務經理)張羅麻將桌的晚餐和消夜,半兩金子請大廚教一道菜,這富裕在當時不是一般般。林海音〈今天是星期天〉(《冬青樹》,1955)就寫到星期天大老爺自告奮勇帶孩子,結果愈幫愈忙,人仰馬翻。炭爐生火、通鋪榻榻米,掏糞,沒佣人,這才是當時主婦日常。2017電視劇《五味八珍的歲月》演傅培梅實在不算成功,山東人,安心亞竟用京片子,演員口音形貌太現代感,背景氛圍也不對。五六0年代的氛圍,是夏烈描述的「亞熱帶初夏,昏慵陽光下有著低矮的日式瓦房,交叉的光條在褐深帶著煙燻細細裂縫的木板牆間穿梭。那時沒有電視,女作家們穿素色的旗袍,苦楝樹下只有藤椅和濃郁清香的茉莉香片茶」。那時還沒有呂秀蓮和新女性主義,貴太太們想著為丈夫孩子做一桌好菜,傅培梅於是在自家庭院授起課來。 中菜工具簡單,工夫卻不小。1965林海音訪美,就慨嘆美國主婦「複雜的廚房,但做的是簡單的菜」,瓦斯爐四個灶口只做一個菜。傅培梅那道台視首播的松鼠黃魚,刀工加火候就能難倒人,更別提煎炸煨滷燒燴燜溜爆熬各有不同,什麼菜都要過個油再炒,「口感比較滑潤」。1962上電視教烹飪後傅培梅影響力大增,遠遠超過了《媛珊食譜》。當時家庭主婦周三晚上早早收拾了碗筷,齊聚在電視機前目不轉睛看那20分鐘,派一個寫字最快的抄筆記(堪稱最早的共筆)。四十年四千多道料理,中西對照全彩食譜,美食外交,研發有肉塊包的滿漢大餐牛肉麵,傅培梅(1931-2004)象徵的是「富中談吃」,不怕麻煩,講求工藝,融合中華美食四大菜系,連台菜西餐日式料理後來也廣納其內。 人問她「做菜是為了省錢?還是為了幸福?」她回答「其實,怎麼煮完全看你有多少錢」。聽者慨歎:「我家要這樣吃,早破產了」。作菜不但是個技術活,還完全和經濟有關。2007電影《美味關係》(Julie & Julia)裡,對工作感到厭倦且即將三十歲的上班族茱莉(艾美·亞當斯飾)用烹飪來療癒自己並寫部落格收穫不少粉絲,她跟著名廚茱莉亞·柴爾德(梅莉·史翠普飾)食譜365天內完成了524道菜。當初茱莉亞·柴爾德只是平凡的家庭主婦,跟隨外交官丈夫移居法國,進藍帶學院學習,開啟了教美國主婦作法國菜的先河。外交官夫人不惜工本學做法式焗田螺很合理,住在皇后區的客服小職員買龍蝦,作紅酒燜牛肉,每天二道大菜,能不破產?(小夫妻能這麼吃,哪還需要那個接申訴電話的爛工作?) 讀海外華人金恬《切、炒、觀、學:傅培梅、戰後臺灣與20世紀中華料理》,頗感慨1992傅培梅烹飪學校關閉是因為「沒人要學了」。微波爐、氣炸鍋到AI,人不但變懶,還變笨了,早已沒有古早眷村媽媽沒錢也能餵飽小孩的本事。那克難時代媽媽的味道,令人想起眷村出身的蔡琴《月光小夜曲》,以及許美靜《城裡的月光》熨貼的暖意:「月亮在我窗前徜徉/投進了愛的光芒/我低頭靜靜地想一想/猜不透妳心腸」。「每顆心上某一個地方/總有個記憶揮不散/每個深夜某一個地方/總有著最深的思量」。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21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196-不帶錢,去旅行
「快樂的根基之一是清楚認識人生中許多不快樂的事實,而又不減其快樂」。-孟東籬 霪雨一周後放晴暴熱,然後開始想念雨天,近日看了幾部流浪的電影《涉足荒野》、《阿拉斯加之死》、《朝聖之路》,再加一本名為《不帶錢去旅行》的書,發現真正的自由根本不存在,歌德說「一個人只要宣稱自己是自由的,就會同時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你敢於宣稱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會感到自己是自由的」。 2014瑞絲·薇斯朋演的《涉足荒野》(Wild)改編自謝麗兒·史翠德2012年回憶錄《Wild: From Lost to Found on the Pacific Crest Trail》(台譯《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一千一百哩太平洋屋脊步道尋回的人生》)。26歲女主角喪母,悲痛欲絕致酗酒吸毒離婚,一無所有的她做出一個瘋狂的決定,背上背包獨自徒步橫跨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四千公里走五個月,從美墨邊境貫穿美國西部荒野,沙漠、森林、雪地、峽谷,穿越加州、俄勒岡州、華盛頓州,最後走到加拿大邊境。謝麗兒百天走了1100英里,這驚險包括帶錯裝備、迷失方向、路遇響尾蛇與登徒子,旅途大量穿插回憶兩線交織:「這世界沒有絕對的安全」「睡覺前我要兌現承諾和趕路(佛洛斯特)」「如果你的勇氣拒絕了你,那就超越它(艾米莉狄金蓀)」,電影最後疲憊的她站在「眾神之橋」(Bridge of the Gods)望向前方道路,伴隨著內心獨白「此時此刻,我只剩下勇敢。」(How wild it was to let it be.)為這場動人心魄的旅程畫下句點。 2007艾米爾·荷許主演的《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又譯《荒野生存》)也是真實故事,卻更自虐。1990年大學名校畢業的富家青年克里斯放棄工作,嚮往一種離群索居的生活,最終1992年誤食植物死在阿拉斯加。兩年間他先搭便車流浪至南達科他州、加州,泛舟沿著科羅拉多河直下墨西哥,路途上他遇到旅行的情侶、在嬉皮營地與少女產生情愫、在南方農場打工,在加州遇見年輕喪妻兒的老兵Franze,面對各種人情挽留都拒絕了,他渴望自由,不願承受父母欺瞞的婚姻與社會虛偽的期待,夢想在天寒地凍的阿拉斯加找到心靈的平靜與生命的答案。 2010《朝聖之路》(The Way)是一場被迫展開的靈魂馬拉松。男主角湯姆是個眼科醫生,一輩子兢兢業業,無法理解四十歲讀博班的兒子丹尼爾為何去西班牙走「聖雅各之路」(Camino de Santiago)。丹尼爾曾對父親說:「我不是選擇一種生活,而是想活出自己的生活。」兒子途中遇難,Tom前往法國取回骨灰與遺物,代兒子走完這趟苦行,這意外展開的旅程也成了父子的修復之旅。30天徒步800公里,翻越庇里牛斯山,終點是安葬耶穌門徒「聖雅各」遺骸的聖地牙哥大教堂。湯姆與其他旅人胖子、吸菸女、魯蛇作家產生深刻對話,也逐漸找回了對人生的信念和力量。 你想去遠方流浪嗎?不帶錢絕對是另一種考驗。1999《不帶錢去旅行》(The Kindness of Strangers) 裡,厭倦自己工作的記者徒步並搭便車穿越美國西岸到東岸,沒帶一毛錢,途中只能接受食物和借宿,數十天後到達紐約,作者坦言和他是白人男性有關。這幾樣實驗,「聖雅各之路」似乎安全性較高,有人結伴且沿途有庇護所補給站,其他簡直玩命。 文明有其便利,真正的自由只在心中,短期放飛猶可,像克里斯那樣拿生命冒險(只活到24歲)大可不必。要告別舊愛如1988百合二重唱《情人山》,或說走就走,像1991南方二重唱《不告而別》:「走出你的視線,我直接走向車站/十點的車票在手上,地點是很遠的地方/沒有留下原因,因為心情已用盡/我已拿走所有行李,就是最好的說明」。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9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195-面對真實惡意,要反擊嗎?
「新聞的毒害極可怕,我們要學習如何少看一點新聞。那會使外界的干擾少一點、時間多一點、焦慮少一點、思考深刻一點、洞見多一點」。–魯爾夫.杜伯里《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7.26大罷免全軍覆沒後,在書店讀完《為愛而罷:公民做主,反共不分藍綠!》、《120+萬封給臺灣的情書》、《台灣史上最大罷免》,與《為什麼相信文學有力量?:筆桿接力.創作發聲》朱宥勳的〈寫功課〉,才明白這場無差別罷免社會成本遠遠超過想像。加上近日社區委員會改選,奪權角力驚險萬狀;麻豆老宅土地遭建商侵奪,六成持有人(包括我90老母)被迫上法院。我不禁想,面對真實惡意時,要反擊嗎?還是保住元氣,不要回應? 有此一說,「任何不利於自己的都不要回應」、「憤怒是代價最高的情緒」、「沉靜修為,待對方破綻出現,再一擊致勝」。以退為進,徐圖未來,看似有理,但只適合一對一,且限於未涉公共利益,事情尚未釐清時。被多人霸凌、挑釁、抹黑、潑髒水,絕對要第一時間強力反抗,你的善良必須要有鋒芒,在最小的權力範圍,最大程度的為難他人,讓人明白你的底線。像捷克倫敦(Jack London, 1876-1916)《野性的呼喚》裡說到巴克「在成群結隊的刁難中明白了兩個經驗:在打群架的時候要設法保護自己;在跟單隻狗戰鬥時候,要設法用最短的時間叫對方吃最大的虧」。 最短的時間叫對方吃最大的虧,就是不允許被人任意傷害。社區委員耗公帑包工程,建商鑽法律漏洞炒地皮,那都是結構嚴謹且持久的真實惡意,反抗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但不反抗只能坐以待斃加上屈辱感。但如果對方只是資訊不對等,情感與理智被蒙蔽呢?例如選後已被甩鍋切割的罷團青鳥,「為了台灣,什麼都願意」、「不拿錢,卻拿命在拚」的「公民團體」。如某女姓志工所言,志工媽媽舉牌站路口,逢人求連署,她們都不是太閒,「只是很愛台灣」。拚到起早貪黑,無暇顧及孩子〈寫功課〉,無私奉獻,拼搏一整年,得來這種棄子結局,無怪乎崩潰痛哭。 同溫層太厚,演算法總投餵我們類似資訊,看到國會濫權,程序霸凌,毀憲亂政,強推惡法,亂刪預算的人,可能沒看到司法迫害異己,媒體檢調同步,國會迴避監督和風災慘狀。執政黨以反共,捍衛民主為主軸,高喊「罷免萬惡共匪」「清除『統一』思想餘毒」,卻無法說明朝小野大為何不選擇與在野黨協商?卻選擇史無前例全面罷免國民黨立委(後來連署過關31人,欲下架31席)。結果百工百業與藝文界全撩下去,成本浩大的一場社會撕裂。看到熟人朋友影片圖文各種表態後,要再回到過去的交情都難了。 魯爾夫.杜伯里說「新聞的毒害極可怕,我們要學習如何少看一點新聞。那會使外界的干擾少一點、時間多一點、焦慮少一點、思考深刻一點、洞見多一點」。孟德斯鳩也說:「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我讀著標榜「為愛而罷」的文章,慶幸自己早已息交絕遊,也深感無知並非自由,是站在了自由的對立面。 暑假已去一半,風雨災情持續,做些蜂蜜愛玉檸檬加百香果來當夏日甜點,聽1997張惠妹〈聽海〉來沉澱心情吧!「寫信告訴我今天 海是什麼顏色/夜夜陪著你的海 心情又如何/灰色是不想說 藍色是憂鬱/而漂泊的你 狂浪的心 停在哪裡」,和1990黃鶯鶯〈哭沙〉:「風吹來的砂 落在悲傷的眼裡 誰都看出我在等你/風吹來的砂 堆積在心裡 是誰也擦不去的痕跡/風吹來的砂 穿過所有的記憶 誰都知道我在想你/風吹來的砂 冥冥在哭泣 難道早就預言了分離」。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11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194-那些紅番教我的事
參議員:「我極力讓印地安人擁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否則數年內會被拓荒者瓜分一空」。 查爾斯Ohíye S’a:「蘇族沒有『擁有土地』這詞,任何語言都沒有」。―《魂歸傷膝谷》 大暑時節,血足球和大罷免都不讓人省心,書讀不下乾脆看電影,一不小心把北美印地安人被虐史打包了。美劇2021《黃石前傳1883》、電影2007《魂歸傷膝谷》、2003《末代武士》、1992《最後的莫西干人》都好看。《黃石前傳1883》道頓一家前進路線是從德州穿越紅河到奧克拉荷馬、堪薩斯再北上蒙大拿,《魂歸傷膝谷》的蘇族聖地黑山在美國中北部南達科他州,《最後的莫西干人》位處紐約哈德遜河,真把東西南北都包了。 最能代表拓荒者艱難的是《黃石前傳1883》,南北戰後道頓和最終死在印地安人箭下的女兒艾爾莎,說盡了天地不仁。然而印第安人的血淚史是《魂歸傷膝谷》,1876年黑山戰爭(Black Hills War)與「小巨角河」戰後,酋長「瘋馬」與「坐牛」頑抗而死,最終1890年底蘇族人在「傷膝谷」不分老幼婦孺上千人遭屠殺。說到這裡,你還覺得1990《與狼共舞》浪漫嗎?凱文科斯納演的軍官鄧巴一人駐紮在蘇族保留地,時間在南北戰爭後,這前哨基地「海斯堡」地點就在南達科他州(我猜離黑山不遠),一人在茅草屋立美國國旗,炊煙裊裊,這行為簡直是在別人家後院露營了。《與狼共舞》優點是蘇族扮相兇悍,語言道地,白人女主角自幼被蘇族收養,合理化了雙方的溝通,不像《黃石前傳1883》裡的印地安人都能說英語,長相活像中國餐館找來的。而湯姆克魯斯演的《末代武士》,參加過南北戰爭及傷膝谷屠殺的美國軍官納森患上創傷症候群,在1870明治維新時到橫濱為日本軍方訓練軍隊,追擊武士道反抗軍首領勝元,由此展開一場精彩的東西文化對撞。阿湯哥日文自然,武打到位,只是那反抗軍穿得像兵馬俑一樣,策馬飛馳對上迫擊砲和機關槍,和印地安人持矛衝向騎兵隊一樣,只有慘字可形容。 2007《魂歸傷膝谷》(把我的心埋在傷膝谷,Bury My Heart at Wounded Knee) 據Dee Brown1970著作改編,講述1876年到1890十幾年間在美國官方的幾波掃蕩後原住民的抵抗,多數部族如赤雲酋長(red cloud)都已帶著族人遷入政府所規劃的保護區裡面,接受來自政府馴化。瘋馬(Crazy Horse)和坐牛(Sitting Bull)酋長選擇抵抗,美國政府欲強奪有黃金的蘇族聖山黑山,官方用武力優勢瓦解蘇族最後的戰力,拒簽協議的瘋馬和坐牛最後被殺。主角查爾斯Ohíye S’a(亞當比奇飾,演過2002《獵風行動》(Windtalkers)的亞吉)幼時離開了部落,入白人學校,成為了醫師,也成了官方推動遷徙和文明化政策的助手,配合推動《道斯土地分配法》(Dawes General Allotment Act)。參議員亨利是查爾斯好友,自以為「我大半生都在致力改善你們的生活」,然而自由與尊嚴全無的蘇族人慘遭屠滅。原本致力救治百日咳麻疹的查爾斯,全身是血,步履蹣跚走出醫療站,對愛人伊蓮痛哭道:幼時「去伊利諾州的火車上,曾有機會跳下來,只要走到紅河邊,沿著北森林,就能找到回家的路了」,「我應該跳下去的」,令人鼻酸。 《黃石前傳1883》艾爾莎面對滿目荒涼,馬背上慨然:「這世界不在乎弱者想要什麼,它吞噬弱者」。一個沒有『擁有土地』這名詞的游獵民族,註定無法抵擋野心殖民,令人腦中迴盪起笛聲悲愴的《最後的莫西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莫西干」意為「河邊的人」,1992電影,又譯《大地英豪》)。1757紐約哈德遜河以西,三個僅存的莫西干戰士捲入英法爭奪殖民地戰事。印第安音樂家亞歷桑德羅·奎瑞瓦路 (Alexandro Querevalú)用名為昆纳喬的美洲土著長笛演奏,迷離恍惚,真能把人的魂勾了去。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10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193-「為著一百元」的西部片
銀行家:「我們這個國家需要一個商人來當總統」。 醫生:「我們這個國家只是需要喝醉一點」。―《驛馬車》(Stagecoach) 《侏儸紀世界:重生》了無新意,看完只想重溫1993年史蒂芬·史匹柏《侏羅紀公園》。電影似乎愈老愈好看,正如最早的黑白西部片1939《驛馬車》(Stagecoach)和1948《紅河谷》(Red River),都是約翰·韋恩(John Wayne,1907-1979)主演,前者由史蒂芬·史匹柏心目中的大師約翰福特(1894—1973),後者由霍華·霍克斯(1896—1977)執導。1959年霍華·霍克斯和約翰·韋恩又合作《赤膽屠龍》(Rio Bravo)),三部剛好標示了約翰·韋恩三階段。 黑白電影,混沌失序,西部蠻荒,黃沙漫漫,到處都是印地安人。1939電影《驛馬車》(Stagecoachu.又譯「關山飛渡」,引木蘭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以亞歷桑納州與猶他州交界紀念碑峽谷Monument Valley為場景,故事敘述1885年九名旅客聚集在美國中西部小鎮上。酗酒醫生、斯文賭徒、良家孕婦、偽善奸商、苦命妓女、小氣酒販、剛直警官、膽小車伕與越獄逃犯,一群人要去新墨西哥的羅斯堡Lordsburg,一輛篷車,在沒有騎兵隊的保護下駛上黃沙滾滾的凶險道路。 這一路險象環生,狹小空間裡,也形同人性照妖鏡。年輕帥氣的約翰·韋恩飾演越獄逃犯林哥小子,半路攔車欲往羅斯堡尋找殺父仇人,警長科利Curly要逮捕他歸案,就在一路險阻後,軍官夫人露西第一次對協助接生寶寶的妓女達拉斯表示感激,林哥也愛上善良的達拉斯,報完仇向警長投案,警長沒有逮捕他,放了二人乘車離去。 《紅河谷》(Red River)看點則是大江大河,草萊初闢的大西部。萬頭牛羊渡過紅河,夜間牛群受驚奔騰,令人震懾。劇中紅河谷在美國中南部德克薩斯州與奧克拉荷馬州交界。約翰·韋恩(John Wayne)與蒙哥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主演。 一百美元,趕一萬頭牛,三個多月餐風露宿,何其艱苦?壯闊的西部景觀,縱馬飛馳的牛仔,夜間受驚擾奔竄的牛群與印地安人的嘶吼,傳遞著勇於開拓的美國精神。 美國南北戰爭(1861-1865)結束後,德州的大牧場主人湯馬斯道森(Thomas Dunson,約翰韋恩飾)因南方經濟蕭條,決定與養子馬修(Matthew)跋涉千里,將大批牛群趕往北方的密蘇里州販賣。路途遙遠,道森頑固強勢,不願走捷徑到有火車停靠的肯薩斯Abilene亞柏林,馬修和同伴謝利在半途跟他決裂,帶領牛群與所有人向亞柏林進發,受傷的道森咆哮發誓,將帶人追上,殺死馬修。《紅河劫》又譯為《決戰紅河邊》,其最大張力就是傳統與現代,牛仔與火車,父與子的決戰。 最終硬漢道森從槍法與眼光兼具的馬修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一個強悍的人很容易在頑固中走得太遠,原則逼迫著他必須懲罰叛逃者,所以才有了最後的父子火拼。最後深愛馬修的茉蕾朝空中開槍叫他們停手,父子心結因一個聰慧女子化解。 《紅河谷》(Red River Valley)為19世紀北美洲北部的民歌,最早指1870年代Wolseley拓荒探險時代的美國中北部達科他州北部、明尼蘇達州與加拿大交界處,是深情懷念之歌,經多次改寫,改編中文土風舞為《微風吹過原野》「微風靜悄悄地吹過原野/營火在暮色中照耀…」。英文歌詞則是「From this valley they say you are living.We should miss your bright eyes and sweet smile, 他們說妳將離開紅河谷,我們會懷念妳的明眸及甜美笑容For they say you are taking the sunshine,That has brightened our pathway a while.因為妳將陽光一起帶走了,那曾一度照亮我們道路的陽光」。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3 months ago
1 hour 16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192-恐怖女婿與啃老列車
「騙子能騙多久是由傻子決定的」。―卡繆(Albert Camus) 台中豐原一家五口被詐騙後輕生(李姓主嫌15萬輕鬆交保),土城家暴男當街砍死妻子和小姨子(可能精神病免死)。有人質疑司法無能,我不懂的是父母為何允許成年子女長期啃老同住?什麼時候才覺得該逼子女獨立?這些人命悲劇與財務雪崩本可避免,如何劃清子女與父母的生活邊界?家人間如何切割財務風險?在歸咎制度漏洞之餘,父母有沒有疏失?為何土城痛失二女的老父會嚎啕「爸爸害了你們」? 卡繆說:「騙子能騙多久是由傻子決定的」。連檢察官、警察、書記官、戶政事務所、里都能長聯手組成台版「地面師」詐騙獨居老人遺產的如今,指望司法主持公道緩不濟急。父母應從小養成子女獨立個性(不輕易依賴或向家人求援),堅守家人之間無合夥、借貸及金錢往來,不向子女拿錢,不透露家產,不輕易早早給予大筆金錢或房產,成年後不要同住(保持邊界感),不要盲目的勸和不勸離。這看來不近人情,卻是現代社會不受人際關係牽連的法寶。欠債如雪崩,往往在親情勒索下從個人連累到家庭,豐原一家五口是典型案例,大女兒貪小利誤信熟人,全家加入黃金代購,最後被詐團控違約,不動產抵押地下錢莊,遭黑道追債走投無路。 全家同住且一起投資,看似互助,實則極危險。台灣一個月詐騙金額近百億,投資、交友、購物各種養套殺不但系統化了,AI還可以合成音檔或照片,仿造警局或地檢署與你視訊。天上掉下來的不會是黃金,永遠是鳥大便。有人上當,接著就是向家人情勒求援。谷阿莫說過一案例,原po是女性護理師,小叔啃老與公婆同住,被詐千萬後要求嫂嫂拿自己房子再貸700萬以救燃眉之急。美其名都是一家人,護理師可貸到較好條件,但巨債會結結實實壓在嫂嫂身上(原Po房貸還有8年250萬未還)。不幫,公婆流落街頭,婚姻不保。但我的看法與谷阿莫一致,不能幫,寧離婚。 天底下沒有好賺的錢,黃金投資是洞悉人性設的局,受害者先貪婪後恐懼,最後錢拿不回,連命也陪上。為何向民代求助後突然縮手?因為知道自己也違法,告不贏。為何土城老父嚎啕「爸爸害了你們」?讓恐怖女婿啃老同住十幾年,養癰遺患,狠男若一把火把房子燒了,一命可抵六命,姊妹加二老、小孩。 ★蠢人何以比壞人危險?認知閉環,善意包裝,群體效應,道德綁架、重複錯誤。 ★如何三秒分清蠢或壞?看他面對確切證據時的反應。壞人會推諉威脅,怕你發現後果,蠢人則是憤怒委屈,怕你否定動機。 看看身邊許多父母以愛為名對子女的縱容,容許啃老同住又碎念失業,摻和子女的投資,老大買房叫老二作保,老二開店向老三借錢。最好的父母守則是不存貪念,活得清簡一些,退出社群,不下載不明App,不回應可疑連結或訊息,維持最低人際交往,更要意識到就連親子關係也是《River of No Return》 (一條永不回頭的河)。這是淘金熱時期的美國西北山區,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 1954為電影配唱的主題曲:「There is a river,Called the River of no return/有一條河,叫做不回頭的河/ Sometimes it's peaceful,And sometimes wild and free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波濤洶湧/ Love is a traveler,On the River of no return 愛是個旅人,漂流在永不回頭的河上/ Swept on forever,To be lost in the stormy sea 永遠前行,迷失在風狂雨驟的海上Wail-a-ree, I can hear the river call (no return, no return)Wail-a-ree, I can hear my lover call come to me …」。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 hour 21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EP191-速度與溫情
「多數人把小時候的不如意記掛了一輩子,聰明的人會讓自己阻力越少越好」。―《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 炎炎夏日,看喬瑟夫柯辛斯基(Joseph Kosinski)執導耗資三億美元年度最佳爽片《F1電影》(F1 The Movie)的速度與激情後,反而想起《金色池塘》的夏日溫馨父女情。 《金色池塘》是1982一部雋永的小成本溫馨電影,十項金像獎提名,獲影帝(亨利方達Henry Fonda)、影后(凱薩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加劇本。故事敘述每年夏天老夫婦都在新英格蘭的湖邊別墅度假,這座靜謐美麗的Golden Pond,有金黃色的樹葉跟落日餘暉與水鳥loons,性格古怪的老教授Norman,因為一個寄住小男孩比利,改善了他跟女兒Chelsea (珍芳達Jane Fonda飾)的關係。 老教授Norman是個難搞老人,說話帶刺,心肌梗塞又有失智前兆,妻子艾索Ethel美麗溫柔,女兒Chelsea帶了牙醫男友比爾和他兒子比利來訪,赴歐前把13歲的比利託父母照顧一個月。比利粗魯叛逆,開口就是Bullshit (狗屎),老人用釣竿和魚餌收拾了一個小男孩的狂野,湖裡的礁岩灣和一隻最大的鱒魚Walter讓他們建立了革命情感。歐洲結婚回來的Chelsea苦惱一輩子和父親都無法溝通,母親Ethel開導她要往前看,「多數人都有不愉快的童年,但是不是每個人都頂著這個包袱一輩子」,解開了女兒多年「在父親眼中永遠不夠好」的心結。最後Chelsea一次成功後空翻跳水,臨走老人送給比利一根魚竿,送給女兒一個賓州大學跳水亞軍勳章,那一幕令不少人眼眶潤濕。真實世界裡珍方達和亨利方達多年父女不合,父親獲影帝時病重,女兒代為領獎,同年亨利方達去世。 而同樣消暑且讓男生瘋狂的《F1電影》,有極限飆速與貼地飛行的沉浸式體驗,猶如一場中年的賽道,片酬三千萬美元,愛玩牌也愛飆車的布萊德彼特(Brad Pitt)飾演老車手桑尼.海耶斯重現演藝顛峰。桑尼是個固執瘋狂且身心充滿傷痕的孤寂英雄,好友魯本邀請他加盟自己的「APXGP」車隊,片中黑人新秀約書亞JP與老將桑尼(一黑一白)的組合,合作又競爭,是對手又像師徒,營造出片中競合互動的戲劇張力,與《捍衛戰士:獨行俠》頗為接近。 百年歷史的F1( Formula One)是國際汽車聯盟舉辦的最高級別賽車比賽,賽季包括匈牙利義大利、荷蘭到阿布達比一系列。此片節奏緊湊,完整傳達「貼地飛行」的詩意,像搭雲霄飛車一樣五感全開,四秒加速到200公里,最高速度350公里/小時,過彎的橫向加速度超過5G,如此高體能、高壓力、高風險,賽車手到底追求什麼?桑尼回答女技師凱蒂:「有一些時刻我感覺自己在飛,心跳慢下來,一切都安靜了,沒人可碰到我」。 「Formula」是「規則」(rule),F1( Formula One)指等級最高,因此以1命名,和方程式並無關係。「聰明的人會讓自己阻力越少越好」才是人生準則。 熱情有勁的還有扭扭舞,1959年Conway Twitty(康威·特維提)《Hey Little Lucy!》:「Mmm, baby, when I take you out tonight 寶貝,今晚我帶你出去的時候 /Fix your hair, dress up right整理好頭髮,打扮漂亮/ Paint your fingertips nice and red But leave your sweet, sweet lips alone把你的指尖塗紅,但請留下你甜蜜的雙唇」。以及1969年美國虛擬車庫搖滾樂團The Archies的《Sugar, Sugar》:「Sugar Oh, honey, honey You are my candy girl And you got me wanting you親愛的你是我的糖果女孩,你讓我想要你/ Honey Oh, sugar, sugar You are my candy girl And you got me wanting you你是我的糖果女孩 你讓我想要你」。 歡迎關注我的節目,在Apple podcast、Spotify、Sound on和YT都可收聽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how more...
4 months ago
1 hour 13 minutes

文學的異想世界
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說:「我們應該每天聽一首歌,讀一首好詩,看一幅好畫。如果可能的話,再說幾句合理的話」。這是一個愛書人的說書頻道,適合繁忙生活中想靜下心的你。一個快退休的老夫子,逛書店,寫書評,研究現代文學,與你分享生活中的文學、電影、音樂、時事與心靈成長。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