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有沒有發獎金、未來的發展前景、要不要辭職甚至是跟不跟得上最夯的社群媒體等,滿滿都是寫實的焦慮;我們總是被外面的世界牽著走,對自我的肯定都取決於外在的成果,從而決定了我們對自我價值的看法;我們的心裡有把隱形的尺,時時來“衡量”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可是什麼是“更好”呢?
然而“自我價值”到底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看法、還是我們真正的“存在價值”?
如果我們只把焦點對外,看到的永遠都是不滿足和錯漏的人生,這時如果讓所有的想法在頭腦裡打轉,我們只會越來越焦慮恐懼,直到再也無法承受,在意識世界裡建構的一切崩塌,彷彿經歷了一場心靈大地震,此時,我們需要直視這個內在焦慮的黑洞,正脅迫著我們不停的聚焦於外在,把自己不想面對的問題都掃到地毯下。
只有把理性的面具摘下,才能打開“自我”的大門,看到真正的價值所在;只有走進我們內心的黑洞,認識恐懼底下自我的面貌,才能夠理解那暗地裡捆綁著自己的想法;學習開始聆聽和關注自己內在的真正需求,意識到心裡那把尺成為了我們不斷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枷鎖,是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想盡辦法但窮於應付的小丑。
這個時候,也許正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學習用不一樣的眼光重新評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