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集艾倫示範了夢境重構的技巧,姍杉通過分享山洪爆發的夢境,對自己的內在狀態有更多的了解,並在其中明白內心已放下了不再需要的信念或人格特質,同時內在擁有足夠的資源支持自己開展新的人生道路。
經過兩年的疫情,各國紛紛開放入境,我們迫不及待想要飛出去,補回曾經失去的兩年時間和體驗。
在這個集體的現象裡,我們來談談「機場」在夢境裡的象徵意義。
Ep2 | 夢境裡的建築物崩塌,生活裡無可逆轉的改變
如果我們有意識的覺知到,夜晚夢境與白天事件之間的互動關係,就會發現其實兩者息息相關並相互交流,所以說我們每時每刻都在做夢。
白天延續做著晚上的夢,也就是所謂的“白日夢”。
夢是潛意識的入口,藏著我們現在與過去的連結,以及我們與他人互動關係的訊息。夢裡,呈現給我們的是豐富的內在資源,供我們取用。而通過解讀象徵,展開與夢的對話,遵循內在智慧的指引,藉以認識我們待發掘的多個面向,解決問題,尋回生命的方向。
Music copyright @Acoustic Shuffle by Jason Shaw
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
我們是否有質疑過這個念頭,我們需要的是愛還是許多其他周邊的事物,比如交換、索取、認可和犧牲。當我們把『愛的潘朵拉盒子』打開,或許我們會驚訝地看見,我們是如何的『以愛之名』進行了一場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追逐遊戲,在人際關係裡的糾葛也不外乎如此。
然而,我們要如何解決呢?如何在人際關係裡獲得自由、快樂且平安的互動而不會受其影響?
法門有千百萬種,但追根究底,我們需要回到生活裡去覺察自己的念頭,意識到我們的念頭如何根深蒂固的深植在我們的腦裡,主宰了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和焦點;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去改變外境,而是去看見我們的念頭和想法有可能不是真的,鬆綁念頭的同時也鬆動了我們的看法,多出了空間去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在這裡,“探究、質疑”變成了我們人際互動裡很重要的一種態度,正如「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的作者拜倫凱蒂的一句名言,『不是我在掌控那些念頭,是它們掌控了我,直到我去質疑它們!』。這在鼓勵我們摒棄僵化的看法,換上新的眼光,轉念的奇蹟在於我們以為的痛苦,其實只是來自於我們的念頭,放下這個念頭,就不會受苦了;當這樣的練習深化,我們終究明白,“愛”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而是我什麼都沒做,仍然感受到世界的豐盈與平安,這才是我們來到世界的最終目的。
p/s:對線上課程「我需要你的愛?」轉念與心靈成長班有興趣的話,可以到臉書專頁詢問,或者WA到 +6012 897 3629。
儘管台灣和馬來西亞兩地的疫情很嚴峻,祝福大家在慌亂中仍然找到心中的平安之處,讓微光持續閃耀,一路帶領我們走過生命階段的幽微暗谷。
當“快樂”不再是一個個被我們當成只能放在未來、並永遠追尋不到的目標。當我們可以看到那個似乎“感覺快樂”,但身體裡仍然充斥著恐懼而焦躁不已的靈魂。是否曾經嘗過快樂的滋味,卻又體會到稍縱即逝的失落感。
直到我們終於願意承認,從來沒有他人或外在事件害我們不快樂,一切只是我們錯誤認同了快樂的“條件”。
我們一直往外尋找快樂、另一面卻又一味的逃避快樂,試問在不允許自己快樂的狀態中,怎麼能夠感受到生命純粹的喜悅呢?我們只需要練習看得見快樂的眼光,只需要接受並肯定快樂“當下的存在”,我們即是快樂的本身,如斯簡單,不信而已。
備註:兩人幾乎吵了起來。如有過激語言請包涵。
公司有沒有發獎金、未來的發展前景、要不要辭職甚至是跟不跟得上最夯的社群媒體等,滿滿都是寫實的焦慮;我們總是被外面的世界牽著走,對自我的肯定都取決於外在的成果,從而決定了我們對自我價值的看法;我們的心裡有把隱形的尺,時時來“衡量”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可是什麼是“更好”呢?
然而“自我價值”到底是我們對自己的一種看法、還是我們真正的“存在價值”?
如果我們只把焦點對外,看到的永遠都是不滿足和錯漏的人生,這時如果讓所有的想法在頭腦裡打轉,我們只會越來越焦慮恐懼,直到再也無法承受,在意識世界裡建構的一切崩塌,彷彿經歷了一場心靈大地震,此時,我們需要直視這個內在焦慮的黑洞,正脅迫著我們不停的聚焦於外在,把自己不想面對的問題都掃到地毯下。
只有把理性的面具摘下,才能打開“自我”的大門,看到真正的價值所在;只有走進我們內心的黑洞,認識恐懼底下自我的面貌,才能夠理解那暗地裡捆綁著自己的想法;學習開始聆聽和關注自己內在的真正需求,意識到心裡那把尺成為了我們不斷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枷鎖,是如何讓自己變成一個想盡辦法但窮於應付的小丑。
這個時候,也許正是一個機會讓我們學習用不一樣的眼光重新評估自己。
我們都用 “吞” 一字形容委屈,戰況很慘烈,可是卻又好像在暗示著這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委屈自己,成就別人就當是在做功德吧!Oh No! 把自己壓縮成最渺小的一粒沙,時間久了,你還真當自己是一個不重要的人,把自己的內在需求壓到最底層。我們是怎樣在這個過程中,忘了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忘了"可以"移動腳步離開,忘了可以開口拒絕,忘了自己是個勇敢擔當的曾經少年;有一種遺忘叫“自動待機”,感覺委屈了,就會自動把自己的需要轉成”待機中“,待機中的自己永遠是最後一個被想起的人;當你再度陷入委屈的情緒當中時,請務必記起,如果你是毫無價值的人,你不會還站在這裡,承受著所有放在你身上的謾罵、責怪、嫉妒、怒火,成為那個默默舔著傷口,也仍然在承擔著責任,保護著家人,處處為人著想的那個你。 歡迎追踪深夜頻道,並到臉書留言交流。
“人”就是個情緒體,每天都有不同的情緒交叉發生、在體內發酵著,即使我們並不察覺它的存在;“情緒”像個球體狀般不斷的移動和變化,它會默默壯大,且吸引同樣的事件聚集,然後產生奇妙的情感連接,固定成型並會產生力量,主導我們的反應模式。
它成為了我們情緒爆發的觸發點 (triggering point)、別人不可侵犯的地雷以及讓我們處處受限的難堪。看似無形的情緒,卻以有形的方法存留了下來,我們稱之為情結。
“身體”是我們情緒的承載體,多多觀察情緒、認識情緒,有助於了解那個操縱我們外顯行為模式的內在發生了什麼事情,解鎖這些受制於情緒的行為反應;增加對自己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楚行為背後的信念而不容易受其左右,身心越來越輕鬆!
歡迎追踪深夜亂彈頻道,並到臉書留言交流。
“生氣”是在眾多情緒當中最容易被人體偵測,也是最容易被察覺的一種複雜的情緒!它的出現總是伴隨著明顯的動作或聲量,也因此最不被社會大眾所接受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選擇壓抑下來!然而,壓抑久了就會形成一個超強的能量,等到有一天無法承載的時候就會爆衝!適當地表達自己的生氣是一個必須的缺口!我們該把生氣看成是只洪水猛獸,還是一個SIGN讓我們對自己有更多的探索呢?憤怒情緒的背後藏著什麼說不出口的秘密?有什麼難言之隱呢?這一集我們就來為“生氣”平反一下!如果你也有爆衝的經驗,可以到臉書跟我們分享哦!
一句簡單的提問,“你喜歡自己嗎”,卻牽出了千絲萬縷的糾結恩怨。到底有多難回答呢這個問題?聽艾倫和珊珊通過對話嬉笑反轉這難解人生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