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探路人 李光宇 ——————
《主題“文化與知識”音頻腳本》
本音頻腳本基於《文化學》,《文化學》原書鏈接地址(蘋果美國書店 Apple Books): http://books.apple.com/us/book/id6443895108
版權聲明:
本作品《文化學音頻腳本》由李光宇(Guangyu LI)創作。作為《文化學音頻腳本》的作者,我在此聲明,允許任何人複製、分發、展示和分享本腳本的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給出署名並提供本作品的鏈接),不得用於商業用途,且不得對作品進行演繹(不得修改、改編或創作基於本作品的新作品)。
該聲明基於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
作者:李光宇 Guangyu Li
日期:2025年8月8日
音頻腳本全文:
大家好!我是“文化探路人”,今天想和大家談談一個重要話題:文化與知識的關係。
一、什麼是知識?
我提出定義:知識是人類公認的、關於認識和經驗的總結。
知識是一種總結,是回顧與概括的思考結論,當然也就是一種價值觀。知識本質上是價值觀,但不僅是某個人的價值觀,而是獲得普遍公認的價值觀,是人類價值觀之結晶。
價值觀是一種文化形態,因此,知識也是一種文化形態,但它不是單個人的文化(有可能源自單個人的文化),而是人類文化之結晶。
結晶也是一種產物,因此,我將知識歸入文化產物,這更能突出知識作為人類認識世界長河中的節點、里程碑。文化與知識之間關係,就像水與冰,冰的本質是水,但形態上與水不同。
二、知識源自文化
1、歷史知識源自文化。關於歷史的記錄和認識(如聖誕節的起源和象徵意義)都是前人回顧和概括的總結(總會帶有作者的文化烙印),未被人類公認時,僅是作者個人文化;被人類公認後,就成知識——人類文化之結晶。
2、科學知識源自文化。當初“相對論”未被人類公認時,“相對論”僅是愛因斯坦個人文化;後來“相對論”被人類公認後,“相對論”就成知識——人類文化之結晶。
三、知識涉及文化知識內容既可能涉及文化,也可能涉及制度,還可能涉及數學、物理、天文或地理,等等。人類對文化、制度、數學、物理、天文和地理的共識,都是一種知識。
例1:“大腦支配身體”是一種常識(無須專門學習的知識),這是《文化學》的公理。
例2:“市場經濟是人們走向富裕的必由之路”是關於經濟制度與財富關係的知識。
例3:“1+1=2”是數學知識。
四、知識影響文化知識源自(前人)文化,又會影響(後人)文化。
後人的思考需要前人的知識。知識水平高低和豐富程度直接影響思考結論。思考同一事,知識不同的人會形成不同的思考結論,而思考結論就是價值觀,因此知識會影響價值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本質,影響價值觀就影響文化。知識對形成什麼樣的文化會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
五、知識的階段性。知識是人類文化之結晶,但未必是真理。
以前(某個階段)的知識,後來可能會被判定為錯誤知識。例如,從前人們曾經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是一種知識,現在人們公認“地球繞著太陽轉”才是知識,而“太陽繞著地球轉”是一種錯誤知識。
六、文化與知識互相轉變
文化轉成知識:文化一旦被人類普遍認可就成新知識;
知識轉成文化:知識一旦被新人消化吸收就成新文化。
七、總結:
知識是人類文化之結晶:
從知識來源上看:知識源自文化;
從知識內容上看:知識是混雜物。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AI播送尚有錯誤,以此腳本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