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探路人 李光宇 ——————
《主題“文化與文明”音頻腳本》
本音頻腳本基於《文化學》,《文化學》原書鏈接地址(蘋果美國書店 Apple Books): http://books.apple.com/us/book/id6443895108
版權聲明:
本作品《文化學音頻腳本》由李光宇(Guangyu LI)創作。作為《文化學音頻腳本》的作者,我在此聲明,允許任何人複製、分發、展示和分享本腳本的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給出署名並提供本作品的鏈接),不得用於商業用途,且不得對作品進行演繹(不得修改、改編或創作基於本作品的新作品)。
該聲明基於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
作者:李光宇 Guangyu Li
日期:2025年8月8日
音頻腳本全文:
大家好!我是文化探路人,今天想和大家談談一個重要話題:文化與文明。
一、什麼是文明?
我提出以下定義:文明是社會進步狀態。
文化是一種人體活動形態,注重人本身的社會屬性;
文明反映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包括文化、制度、科技以及物質財富等的進步程度,注重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
“進步狀態”是一種籠統概念,要判斷社會是否進入“文明”狀態,必須依賴數據支持。分析文明所參考的數據有文化、制度、科技和財富等,而文化只是其中數據之一。
換句話說:文明是一個“綜合評價”,而文化只是“分析維度”之一。
文明評價中所使用的文化數據,以文化的優劣、先進與落後作為依據,而與文化概念、定義並無直接關係。因此,從概念層面看,文明與文化並不重疊。
我用兩個比喻來說明兩者的關係:
⓵文化與文明關係就像鹽與菜關係:咸淡是衡量菜味道的數據之一,但“鹽”不是“菜”,鹽概念與菜概念並不重疊。同理,文化雖然是分析文明的數據之一,但“文化”不是“文明”,文化概念與文明概念也不重疊。
⓶文化與文明關係也像血肉與人關係:人體是由血肉構成的,但“人”的概念與血肉的概念並不重疊。同理,文化雖然參與構成文明,但兩者是不同概念。
必須強調:雖然文化是判斷是否文明的數據之一,但“文化”與“文明”是兩個不重疊的概念。
二、一個案例說明文化與文明的關係我曾見證過一個真實例子:
有一次,我的一位朋友輔導一位高中生做課外活動規劃。這位學生熱愛藝術,但卻加入了旅遊社團,興趣與活動並未結合。朋友建議她將藝術興趣融入旅遊內容,並提出了一個創意:組織一次法國藝術之旅,參觀盧浮宮等,學習法國藝術成就。我在一旁補充道:“在旅遊過程中也可以留意文化差異”,並當場舉了一個例子:某次集體乘飛機出行,兩所學校的學生同行,一所學校的同學在飛機上很吵鬧,另一所學校則很安靜。我說:“這就是兩種不同文化”。我那位朋友立即更正道:“那不是文化,而是文明。”
那麼,這究竟是文化還是文明?其實,兩者皆有。
吵鬧或安靜,是學生們普遍一致的、自發的言行方式,當然都是一種文化現象;哪一種文化更文明呢?在公共場合下,安靜、不打擾他人,更符合我們這個時代對公共行為的文明標準。這正體現了文化與文明的區別與聯繫:
- 文化是言行習慣的現實展現;
- 文明是評價這些言行習慣是否“進步”的評價體系。
三、文化與文明的最終區
別實際上,“文明”是一種評價體系,依據文化、制度以及社會財富等是否處於進步狀態而構建,同時,文明本身又反過來作為“標準”,去評價文化、制度以及社會財富等是否文明(是否處於進步狀態)。文明只是定性評價,不是量化指標。我用兩句話總結文化與文明的區別:
- 文化是一種人體活動;
- 文明是一種評價體系。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AI播送尚有錯誤,以此腳本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