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探路人 李光宇 ——————
《主題“什麼是價值觀”音頻腳本》
本音頻腳本基於《文化學》,《文化學》原書鏈接地址(蘋果美國書店 Apple Books): http://books.apple.com/us/book/id6443895108
版權聲明:
本作品《文化學音頻腳本》由李光宇(Guangyu LI)創作。作為《文化學音頻腳本》的作者,我在此聲明,允許任何人複製、分發、展示和分享本腳本的內容,但必須注明出處(給出署名並提供本作品的鏈接),不得用於商業用途,且不得對作品進行演繹(不得修改、改編或創作基於本作品的新作品)。
該聲明基於 Creative Commons 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禁止演繹 4.0 國際 (CC BY-NC-ND 4.0) 許可協議。
作者:李光宇 Guangyu Li
日期:2025年8月8日
音頻腳本全文:
大家好!我是“文化探路人”,今天想和大家談談一個重要話題:什麼是價值觀。
要講清價值觀,必須從“大腦意圖”說起。大腦意圖是“思考結果”,而思考結果分為“偶爾的思考結果”和“穩定的思考結果”。“偶爾的思考結果”不穩定、具有偶然性,不予理會;而“穩定的思考結果”非常重要,我稱之為“思考結論”或“思考定論”(與“言行定式”相對)。
基於以上對“思考結論”的探討,我提出價值觀定義:
價值觀是思考結論。
下面我圍繞定義中的“思考”和“價值”這兩個關鍵點進行深入探討。
一、思考的含義:“思考”不是隨隨便便的思維活動,“結論”不是輕易所下的偶爾論斷,“思考結論”是經過深思熟慮所下的定論。
價值觀離不開思考,離開思考就不是價值觀:表面上看,人們面對突發事時,“似乎”是不假思索立刻得出結論,但實際上,這樣的結論仍然是經過思考而得出的,你沒感覺到思考有二種可能:
1、思考非常快,外人難以察覺。
2、對於類似情況,已思考得出過結論,臨時直接套用,不必當場重新思考。
價值觀雖然來自思考,但不一定來自“獨立思考”。獨立思考所得思考結論是價值觀,“人云亦云”、“隨大流”所得思考結論也是價值觀。換句話說,不論思考過程是獨立還是依靠他人,只要最終得出結論都是價值觀。思考結論只能自己得出,他人無法代替。
未經思考而得出的結論不屬於價值觀。例如,感到口渴是一種生理本能反應,與思考沒有關係,思不思考都會感到口渴,因此“口渴就想喝水”不構成價值觀。
二、價值的含義:“價值”非常抽象,導致“價值觀”難以理解,“價值”是什麼意思呢?顧名思義,“價值”表示意義、益處,有價值就有用,沒價值就沒用。“觀”表示穩定的看法,即經過思考得出的結論。所以從字面看,價值觀就是“基於價值思考所得結論”。價值思考包括“有沒有價值”、“有什麼價值”和“有多少價值”,等等。
用一句話說,價值思考是進行“有沒有用”方面的思考。由此可知,價值觀的本意:“進行有沒有用方面的思考所得結論”。引申意思,價值思考的本意僅限“價值”方面的思考,我把它引申為進行一切有意義的思考。究竟有沒有意義、有什麼意義,取決於個人的判斷,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由此,我提出一個(跟本意相比)更廣義的想法:價值觀是“基於一切問題思考所得結論”,不論什麼事,只要思考得出結論,都是價值觀。因此,我提出的定義“價值觀是思考結論”,不限“價值”思考結論,而是一切思考結論。我定義的價值觀有三個基本特點:
1、價值觀沒有範圍限制:既包括對重大事情的看法,也包括對生活瑣事的看法。所以價值觀不限於“重大事情”,而是“對一切事情”的思考結論。
2、價值觀基於單一事:價值觀是“對多個事逐個的單個看法”(有幾個事就形成幾種價值觀),而非“對多個事全部的總括評價”(有多個事卻只形成一種價值觀)。單個看法可以得到精確認識,總括評價只能得到模糊印象。
3、價值觀可量化:每思考一件事就可能得出一個結論,每得出一個結論就形成一種價值觀,因此,思考多少事就可能得出多少價值觀,可見,價值觀是可數的,也就是可量化的。
必須強調:價值觀可量化的關鍵在於“價值觀基於人和事”。
價值觀與文化有什麼關係呢?文化是價值觀與習慣的統一體。文化像“文化核”,價值觀像“核心”,習慣像“核殼”。“核殼”習慣包圍著“核心”價值觀形成“文化核”。
必須強調:價值觀在習慣後面;習慣在價值觀前面,但都在文化裡面。
最後,我再談談價值觀與“潛規則”。價值觀是思考結論,本身不是規則,但隱含著規則,是一種“隱性規則”,我稱之為“潛規則”。“潛規則”是價值觀的一種屬性,既可以通過文化勢力自然體現出來(潛規則是文化勢力的根源);也可以通過制度權力特意體現出來(“潛規則”便轉化為“明規則”)。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AI播送尚有錯誤,以此腳本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