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 教育 新未來 ]
由羅際鋐教授主持,聊設計 聊教育 聊聊新未來。
在自己成長及教書這幾年中,發現到自己及教育現場的老師們,都透過設計思考來進行跨領域教學。這套不同以往的教學方式,用生命影響了另一個生命,陪著他們成長甚至到未來的就業。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是史丹佛大學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我們也看到很多高手及有成就的人物,他們的生命原型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
我們將透過向各領域的高手們請益的方式,了解高手們的成長背景與學習的經過,並給予我們建議與提點,讓我們可以學習到更多『高手見解』。
在故事分享中,可以得知受訪者的生命原型,以及感謝的貴人們,而這些貴人們是如何改變了受訪者的生命。從每一次的訪談,似乎在閱讀一本不一樣的書本,而書本的精彩度,就留給你們來探索囉~
歡迎您 持續關注『設計 教育 新未來 』
羅際鋐 讓你的未來不一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設計 教育 新未來 ]
由羅際鋐教授主持,聊設計 聊教育 聊聊新未來。
在自己成長及教書這幾年中,發現到自己及教育現場的老師們,都透過設計思考來進行跨領域教學。這套不同以往的教學方式,用生命影響了另一個生命,陪著他們成長甚至到未來的就業。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是史丹佛大學最夯的生涯規畫課,用「設計思考」重擬問題,打造全新生命藍圖,我們也看到很多高手及有成就的人物,他們的生命原型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
我們將透過向各領域的高手們請益的方式,了解高手們的成長背景與學習的經過,並給予我們建議與提點,讓我們可以學習到更多『高手見解』。
在故事分享中,可以得知受訪者的生命原型,以及感謝的貴人們,而這些貴人們是如何改變了受訪者的生命。從每一次的訪談,似乎在閱讀一本不一樣的書本,而書本的精彩度,就留給你們來探索囉~
歡迎您 持續關注『設計 教育 新未來 』
羅際鋐 讓你的未來不一樣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節目從20230701到2023年底,剛好半年,這半年來訪問40位以上的生命原型,他們透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分享給各位聽眾。
感謝各位聽眾長期的收聽,我們即將迎來2024新的一年,所以我們將好好來檢視2023年,來展望新的2024年。
我們2024將線上的節目,想辦法變成線下的課程或者是工作坊。
提供可以更多的年輕族群們來參與,讓更多的生命原型可以分享進而影響更多的生命。
我們自己給了今年的單字為『轉』與『變』。
如何『轉』『變』,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設計教育新未來
#生命無法複製
#經驗可以傳承
#歡迎下載分享訂閱
#每週三六更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我們在年底的最後找一位,在學校時期就在創業的羅敦允同學,從他的身上看到了特殊選才就讀學生的不一樣。
那種『態度』,是我們希望可以看到的,或許每個人都在學習。
而透過教育,透過設計思考的不斷修正自己的人生,規劃自己未來。
從構思到實際執行,然後認錯並修正,我想設計思考的真諦,應該就是如此吧!
給同學們的建議一句話為:『放手去試』。
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收聽連結如下:
Apple Podcast :
Spotify:
KKBOX:
#設計教育新未來
#生命無法複製
#經驗可以傳承
#歡迎下載分享訂閱
#每週三六更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晧清教授是中山大學西灣學院 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的老師,從花蓮高中考上了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所謂的三元生,學士、碩士、博士。他相當感謝他的國高中老師們給予的訓練與幫助,訪談中也對於新課綱有不同的見解。
給同學們的建議,不要光想,還是要動手去做,才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合適什麼。所以送給現在的年輕學子的一句話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設計教育新未來
#生命無法複製
#經驗可以傳承
#歡迎下載分享訂閱
#每週三六更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本集來聊聊為啥要來做這樣的節目?
設計要怎麼結合教育
要怎麼樣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設計教育新未來
#生命無法複製
#經驗可以傳承
#歡迎下載分享訂閱
#每週三六更新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啥是新工程教育方法實驗與建構計畫?
電機系的新工程教育方法實驗與建構計畫是啥?
以創新模組轉化STEM課群教學-電機產業人才培育計畫,因應台灣科技業迅速發展,需才孔急,再加上科技技術日新月異,教學方法也不斷推陳出新,因此結合產業需求及創新教學方法,推動智慧化科技教育,是東海電機在人才培育上的主要方向。
基於產業工程技術的需求下,檢視既有的課程地圖,規劃五大主題式課群,並且為了落實電機產業人才培育,規劃以『智慧聯網技術』為主軸,將「智慧+」、「產業+」、「科技+」、「創新+」導入課程教學,每個課群除了以解決真實工程問題作為課群核心外,更強調跨領域學習、團隊合作,藉著師生共同思考、學習與動手實作,培養業界所需之能力,讓學生所學之理論能與業界實務問題結合。同時,亦將推動輔系及雙主修學生完成五大課群課程修習,擴散計畫成效,以培養跨領域STEM領域人才。
我們來聽聽這集的教育上的創新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大學中創業教育目的本來就不在於提高現實創業的成功機率,這點在所有大學裡的課程與競賽的宗旨都看得見,目的只在於「教育」與「學習」,與你據此去外面創業會不會成功本來就是兩回事。大學裡的創業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業技能和企業家精神,使能夠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更好地應對變化和挑戰。
所以包含下列資源:
所以本集用親身的故事導引出創新創業的團隊,進而誘發學生加以學習,並且有目標的學習,在校園裡面培養有創業家的精神這件事。
我們來聽聽這集的分享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本集將解說十一月份的七集回顧金句名言,以及訪談當中的小故事或小插曲,希望可以透過每一個月份的最後一集,做一下總回顧,有沒有什麼事,是一定要讓年輕的你,必須要了解明白的事物。
為啥這些受訪者,都可以遇到貴人?
為啥這些受訪者,都可以在遇到挫折時,轉個念再創高峰?
其實,都在一個個小故事中。
只要花一點點時間,聽聽不一樣的人,
聽聽那個屬於他的自傳內容。
學學他們的經驗法則,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與收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祉芸教授是我們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的系主任,從高中考上了政大中文系,也因為熱愛中文,但希望學習更多,所以在大二當時想要輔系、雙主修企管系,但申請不到所以開始旁聽企管系的課程,大二大三開始透過補習開始踏入企管領域,碩班兩年,博班五年都在企管研究所,畢業後想要出國走走,但剛好投上了東海的企管教職。
在目前所遇到的每一位都是貴人,包含自己的碩士班 #別蓮蒂教授,博班的指導老師 #蔡維奇教授,他們兩位都有心理學的背景,也因為有這個背景發現其實管理還是要從人文出發,才能夠有命中核心,清楚明白人需要什麼東西。
給同學們的建議,不要光想,還是要動手去做,才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合適什麼。若真的對於什麼都有興趣,那每個興趣認真的去做至少半年,並觀看自己得到了什麼、看到自己的階段性成果為何。
另外,送給現在的年輕學子的一句話為:『探索自我 接受自我 與人相處』,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旻寰教授是我們東海大學高齡健康與運動科學學士班學位學程的系主任,就讀大明高中,因為想要擺脫家長們的期待,所以直接在聯考時數學科目交白卷,那時候還可以上清水高中,但因為爸爸的掌握,還是選了台中的大明高中,之後大學選擇志願是爸爸幫忙填,所以填寫到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系,就讀時期因為是體育大學,所以充滿許多趣事,也因為讀書,找到了自己的興趣。研究所就讀長庚大學的物理治療學系暨復健科學碩士班,遇到自己的貴人王鐘賢特聘教授,從做研究到待人處事的方法,在王鐘賢特聘教授身上學到很多,也因為老師的一句話,就是因為那句話:『你的過去沒人在意,只要認清你現在在這裡』,進而讓他要去唸博士班。
博士班回到了台中,就讀中國醫藥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也因為這幾年碩士班離開台中,回到台中跟爸媽吃飯,才發現爸媽老了很多,所以就回到台中來念。念書的過程到自己的樂趣,找到自己的價值,或許現在還有點疑惑,但每次都把事情做好,這可以累積對於下一件事情的資本。
本次的訪談相當精彩,有很多有趣的對話與省思,另外,送給現在的年輕學子的一句話為:『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錚中教授是我們東海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的系主任,從台南二中畢業後,考上了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到了大二想要轉系到景觀系,而陰錯陽差的情況下,沒有轉系成功,反而雙主修雙學位-企管系。進而碩士的時候,因為自己的專業除了食品科學之外,多了企管的相關能力,考上了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畢業之後沒有繼續升學,而是去北部業界闖蕩,暸解一下業界的生態,兩年後,因為前女友的呼喚,以及在台南車站遇到了自己碩士班的指導老師,雙重呼喚之下,就毅然來念企業管理博士。
我們看到錚中老師,從農學院結合管理學院的知識技能,也因為在東海大學夠自由的環境,所以可以自由的發展自己的方向。而他人生的貴人是『前女友』,因為在自己成大碩士畢業時,覺得自己不可一世時,但會時不時提醒自己,不會讓自己得意忘形,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能因為這樣就自得意滿。
另外,送給現在的年輕學子的一句話為:『建構與眾不同且獨特的自己』。
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愷均老師目前在亞洲大學服務。宜寧高中畢業後考到玄奘大學資管系,碩士是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博士到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畢業後也是先到業界三年,到了工研院去服務,一開始也在南投的高等研究園區,第二年到了中科的機器人基地服務,第三年移動到新竹總部服務,最後有機會就到了亞州大學數位媒體設計學系服務。
他人生的貴人是碩士班的指導老師郭政忠教授,一直讓他有機會去嘗試不同的東西,最後也是建議他去試試成功大學的博士班,讓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
他建議我們的同學們要保持三心:熱情心、好奇心以及持續學習心。他覺得一路以來也是因為有這三心,讓他有不同的可能性,所以建議我們同學們也可以學習這三心,另外,送給現在的年輕學子的一句話為:『超越自己,成就他人』。
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雅玲老師也是我們教育部苗圃計畫的授證教練之一,他畢業於木柵高中,當時高工只有四個科,而高一不分科,所需的基本技能都需要高一準備好,高二再來分科別,一路上從工業領域到英文系,也因為受了很嚴重的傷,所以本來要去選中國小姐以及空姐的發展路徑,受到了阻礙。
在醫院的那兩年多的日子,開始思索未來要走啥路,若可以該如何精進自己的能力。他最感念的貴人是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講座教授 蕭述三教授,讓雅玲老師嘗試了更多的不可能,也開始接觸了創新創業、苗圃計畫,進而發現原來自己走的路,真的跟他人不同,也發現自己跨領域的專長。
一路走來從理工出發,走到了人文類別,最後又回到工業教育的博士,這一路真的做了很多不同的領域與嘗試,的確很跨領域,也因為這些經驗的累積,讓自我的生命有所不同。
送給現在的年輕學子的一句話為:『想做什麼,現在就開始』。
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錡楓教授是東海大學優秀的學者,從屏東高中出發,當時參加童軍團,與同班同學輪流當最後一名,大學就讀物理系,碩士班考上交大電子物理系,物理系銜接電子物理系可以無縫接軌,因為對於研究很興趣,所以考到台灣大學電信所博士班,正常博士班都是唸四年畢業,而我們優秀的錡楓教授博士班三年就畢業了,因為相當傑出,所以指導教授問他是否要留在學校裡繼續服務,而當時沒留在學術界,毅然決然到業界去闖蕩,進而做智慧手機的研發,兩年後,覺得責任制的制度不合適自己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所以回到學術界服務。
錡楓教授也獲得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的榮耀,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是啥呢?是由史丹佛大學的專家學者根據 Scopus 的論文影響力數據,從近900餘萬名科學家中遴選出世界排名前2%的頂尖科學家。能獲得此學術榮譽,他也很感念幫助他的貴人:臺灣大學的吳瑞北教授,看著吳教授的研究的背影,待人處世的做法,因此相當感念。也很感謝他的同窗好友,可以陪他瘋狂,可以陪他努力學習。
錡楓教授對於每一年都制定目標,並規劃與實踐。而每一年的目標也會不同,每年到了最後一個月來反思、檢核一下,自己是否完成了自己的目標,要如何制定新的目標,並規劃與實踐所設定的每一年目標。
送給現在的年輕學子的一句話為:『訂定目標,規劃與實踐』。
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明儀老師,是我在教育部苗圃計畫認識的老師之一。
因為他是護理背景,當時他也很想將護理領域進行跨領域教學,所以他熱情的參與了苗圃計畫的培訓。
每次辦理初階的教師工作坊時,從一開始的備課、試教、到給老師們的反饋意見,都可以看到明儀老師一一個回覆在場每一位老師。
聽到明儀老師的分享,也才知道原來也重考過,發現自己對於原本的科系遇到自己所害怕的蟲,所以重考進了護理相關科系,臺北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組,二技唸了醫護管理護理管理組,在工作幾年後,毅然決然的前去英國唸書,唸了社會科學系的碩士,在受到貴人的鼓勵下,把自己的積蓄花在念生命與健康科學系的博士班一年級,想說如果沒有申請到獎學金,自己至少努力過了這一年。很棒的事情發生了,上天給予他全額的獎學金,可以讓他順利完成了博士班。
真的就如同在節目裡面說的,每一次都是新的體驗與挑戰,遇到了困難沒關係是生命的養份,可以鼓勵自己,轉個念,繼續迎接下一次的挑戰。
送給現在的年輕學子的一句話為:『鼓勵自己。勇於挑戰』。
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本集將解說十月份的七集回顧金句名言,以及訪談當中的小故事或小插曲,希望可以透過每一個月份的最後一集,做一下總回顧,有沒有什麼事,是一定要讓年輕的你,必須要了解明白的事物。
為啥這些受訪者,都可以遇到貴人?
為啥這些受訪者,都可以在遇到挫折時,轉個念再創高峰?
其實,都在一個個小故事中。
只要花一點點時間,聽聽不一樣的人,
聽聽那個屬於他的自傳內容。
學學他們的經驗法則,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奕嵐設計師,目前在明昌國際,負責國高中學校使用的平板充電車。原本就讀台中明道高中的美工班,大學就讀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的商品設計系,原本對於設計領域懞懂無知,但慢慢對於設計產生興趣,畢業後從事設計相關領域,產業都是消費性產品為主。探索自己的領域範圍也有平面設計、網頁設計等,但最後還是回來做工業設計。
奕嵐設計師的貴人是 #煙斗周 ,原本在他的公司底下工作,也順利完成了一個個的專案,也做了傢俱、烤肉爐等的設計案,在那段時間覺得學習了許多經驗與知識。因為自己的平面繪圖不是很厲害,但就用3D立體圖展現給業主們觀看並且討論。未來學生們如果要一樣走工業設計的話,建議一定要走出去,一定要去國外走走看看,體驗一下不同的生活,這個世界很大可以用不同的視野。
送給現在的年輕學子的一句話為:『Work for Money, Design for Love.』。
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EP33-浙江春風動力股份有限公司 臺灣研究所工業設計科 資深CAID 設計師許菁宏:『保持好奇心』
菁宏設計師,畢業於樹德科技大學生活產品設計師,目前是浙江春風動力的設計師,從大學畢業後都在交通工具設計領域。在學習的生涯中,認為之前老師的教法,有些東西尚未交代清楚,而自己活了四十幾年,發現到有些知識,有些基本功,是在大學就需要穩穩的打底。因為有了這個底蘊,在未來可以有更多的發揮。
『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在生命中,盡量的嘗試不同的東西,走不同道路,你可以看到不同的風景,體驗不同的人生,並且保持好奇心。
送給我們年輕學子的名言:『保持好奇心』
送給現在的年輕學子。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劉副校長,目前任教於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高中念建國中學,中興法商學院社會學系學士78級 畢業,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社會學碩士以及博士。
劉副校長在高中的時候念的是第三類組,一開始其實是考上中興大學的植物系,在二年級時轉到社會學系,當初選擇轉系的原因主要分兩個部分,一是在念植物系的時候課程大多的時間是在做實驗,每天都在拿著顯微鏡在校園中觀察葉子、觀察植物的組織這些東西,做這些事情的時間長了讓學長覺得「欸我們為什麼每天都在實驗室裡工作?」、「我們為什麼沒有跟人們相處的機會或經驗?」,而學長當時有一些朋友是在其他類科的,包括社會學系,朋友跟他說社會學系其實「很好玩」,二是家在台北地區,台中的部分覺得比較陌生,大一的時候成績還不錯就提了申請,所以就來到社會學系了!
要感謝的貴人,是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阪本教授』,當時鼓勵到外系修課,認識不同科系的老師同學,也可以在不同的領域上的學習,也以身教的方式讓劉副校長很難忘,包含打分數的方式。也鼓勵學生們要學會「如何學習」、訓練邏輯思維能力。社會學這門學科相對於其他學科在勞動市場裡沒有相對應的實質工作,這個是全台灣各個社會學系在招生上、與家長們作溝通的過程裡比較吃虧的地方。其實現在社會上的男生大約平均可以活到78歲,女生大概可以活到82歲,可是「為什麼我們今天要要求一個18歲的孩子經過四年的訓練,就可以用未來的60年?」這樣的思維是有問題的,所以劉副校長會建議:同學們、家長們在社會系的四年裡頭,要學會「如何學習」,要學會學習的能力,要培養學習的能力。從短期來看的話,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統計與研究方法,這能夠讓社會學系的畢業生在各行各業裡,能夠在意見發表時更有邏輯,更能靈活運用各種數據資料,可以不同的思維方式與同事們作充分的溝通。
送給我們年輕學子的名言:『六感體驗世界』
1.請指著自己的頭:試著想清楚我是不是每一天都有新的思維、新的邏輯?不論是別人告訴我的或我今天體會到的。
2.請指著自己的眼睛:你今天是否觀察到新的事物?不論是課本上的還是課本之外的,尤其我們帶的眼鏡很重要,我們學馬克思、學韋伯、學涂爾幹,我們要知道我們在用這些學者的思維方式看這個世界的時候,有很多人是跟我們帶完全不一樣的眼鏡在看這個世界。能夠用這樣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將會少掉很多紛爭。
3.再指著自己的嘴巴:要學會如何跟別人談話、怎麼樣跟人家討論、怎麼樣說服人家、怎麼樣說道理。
4.握住對方的雙手:可以學會怎麼樣跟同學團結合作,一起寫整組的報告。
5.指著自己的雙腳:對於自己有興趣的事物,可以去做相關的社區服務和進入田野。
6.最後,用手指著自己的心臟,期望自己會有一顆溫暖而關懷社會的心。
送給現在的年輕學子。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士峰老師,目前任教於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畢業於松山高中,當年考試因為分數剛好填入了東海大學食品科學系,因在學期間投入在桌球與爬山的活動中,在大二那年轉學降轉到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碩士研究所念台大衛生政策學系,博士申請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辛辛那提大學的工業工程的醫管相關科系。
曾任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主任。擁有衛生、醫藥、管理背景專業知識的他,自述因緣巧合下,走向創新創業人才培育領域,多年來鼓勵學生培養多元能力,以落實想像,實踐創意成為可能。士峰老師認為創新是基於創意,並透過實踐將天馬行空的想法帶入現實世界以創造價值,而此價值是指對社會或個人具有的某種意義。因此創新它並不限於偉大方法的發明,即使是能解決問題的小方法也可以是創新。邱老師透過實例分享,說明如何跳脫框架的思維,將現實問題轉變為創新,進而可能成為創業機會。同時他認為,創意的培養需從日常生活開始,時時刻刻透過觀察、體驗及累積知識的方式,醞釀自身的創造歷程。
大多數人都以習慣的模式理解世界,因此會忽略許多微小變化,如果能練習以開放的態度觀察生活,將可獲得對平凡事物的嶄新觀點,進而能重新界定問題,當聚焦的問題改變,便可拓展更多的解決方案。另外,期許同學們能找到自己觀察與理解世界的方式,經由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挖掘出個人的興趣與熱情,進而培養親自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若失敗了,也沒關係,甚至可以從失敗中學習到更多。
送給我們年輕學子的名言:『擁抱失敗,在失敗中反思』
送給現在的年輕學子。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
家瑋老師,畢業於永春高中,要考大學的時候慢慢瞭解了設計是啥,雖然考到大同大學,但一開始不是工業設計學系,但確定自己的志向後,大二那年趕緊轉系考,平轉到工業設計。雖然當時需要趕上遺失的一年,過程中有很多要學習,當時遇到貴人老師:李福源教授,李教授對家瑋老師相當幫忙,從課程的作業到設計技法的學習,因此家瑋老師就留在大同大學唸了碩士班、博士班。也在李福源老師所開立的般若文創設計公司擔任設計總監一職一起參加策展多年的台灣設計師週。訪談的過程中,他建議同學們,若可以提早找到自己的目標、自己的準則,一種『以終為始』的模式,可以走得更順。
送給我們年輕學子的名言:
因為投入,所以深入
因為關懷,所以開懷
因為付出,所以傑出
更多的故事,更仔細的內容,歡迎大家收聽這集的分享喔~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jcxtvr600d801uf1ik26m3z/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