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為熱愛獨立生活,探索未知, 及追求自我成長的人打造的節目。希望通過這個節目,能讓每一位聽眾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立生活哲學,無論你是一個人還是與家人一起生活,都能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是一個為熱愛獨立生活,探索未知, 及追求自我成長的人打造的節目。希望通過這個節目,能讓每一位聽眾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立生活哲學,無論你是一個人還是與家人一起生活,都能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今天我想分享,現在已播到第六季的,《乘風破浪的姐姐》。
現在這節目改名為《乘風》,以年份區分,今年是《乘風2025》,但我還是習慣叫它「浪姐」。
這個節目吸引我,不只是因為歌舞表演,更多的是它讓我看到—群三十歲以上的女性,在節目中,因應節目規則,如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重新出發、挑戰自我、面對選擇、處理人際。
《乘風破浪的姐姐》是真人秀,最初成立宗旨是為了打造一個「30+ 女團」,找來30位以上的女藝人,年齡從30歲到50多歲不等,以主題表演,在舞台競賽中彼此較勁。
節目分組作戰,每一輪的舞台表演由現場觀眾投票,最後將人氣排名最後幾位淘汰。最後留下,有人氣或許也有實力姐姐。
第一季沒人看好,沒有劇本,靠的就是參與者的真實反應與努力。
那一季的成功,讓後面每一季都被拿來比較。但隨著劇本感加重、角色設計明顯,原本的純粹,也就漸漸稀薄了。
我會說《乘風》這節目值得推薦,不只是娛樂,而是它在某些時刻,真的是我們人生或職場的縮影。
在節目裡,你會看到——
🔸 有人剛進場就成為焦點,也有人默默耕耘才被注意;
🔸有人實力堅強沒有人氣,也只能早早出局
🔸 有人靠情商、高人氣生存,有人靠專業技術拼到最後。
是不是很像我們在職場的日常?
團隊合作時,我們也需要互補、協作。被選上,往往是因為你能補齊那一塊、你有觀眾緣,或你願意配合團隊步調。
有時你再努力,若沒有舞台、沒有被看到的機會,也難以發光。
甚至就像那些選歌一樣,有時候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拿到的任務就是難打的牌。
不過, 我一直覺得,《乘風》的強大,真正是在於它背後的企劃與資本運作。
規則可以設計、票數可以引導、劇情可以鋪陳,連最後誰翻紅、誰被淘汰,有時可能也不完全是自然發展。觀眾還邊看邊罵。愈罵收視愈好。
但這也就是現實,現實裡,我們以為是比能力,其實比的是平台、資源與運氣。
正因如此,看節目會笑,但更多時候,也會讓人感到某種心有戚戚焉的疲倦。
宅在家的時光,看似無所事事,卻可能讓你多了一些思考空間。
不是每一次的電視時光都要有所啟發,但若剛好讓你想到一點生活、一點工作,那也是種意外的小收穫。
在這個競爭與比較的年代,我們誰不是每天在自己的舞台上,努力站穩、爭取被看見?
而當你一個人躲回家時,也不妨給自己一點喘息、從電視節目中偷點靈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