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誕生,不是從擁有開始,而是從否定開始。當時的「否定」,並不是道德意義上的否定(不是拒絕、排斥、貶低),而是光要看到自己,得先遇到黑暗;聲音要被聽見,得先有靜默;「我」要知道我存在,得先知道「不是我」的存在。這種「劃分」就是最初的否定。當存在第一次回望自己,它為了「看見」而必須創造距離——那距離,就是世界。「我不是那個」,成為經驗的起點;而所有的痛苦、愛、渴望、創造,都只是這場回望的折射。
我們花了一生學習這個遊戲:以否定製造邊界,以邊界尋找自己。直到某天,你終於懂——否定並非錯,而是一種開關。它讓光能穿透裂縫,讓「我」在對立中發現完整。當你明白這點,分裂不再是敵人,對立也不再需要被消滅。因為在覺知裡,「我」與「非我」同時存在,觀測與被觀測只是一次呼吸的兩端。
那一刻,否定不再製造經驗,而是轉化成延伸——終於明白,意識透過否定自身來獲得經驗,是意識為了體驗而創造差異;當你理解這層結構,否定自然失去意義,因為體驗已經被整合。經驗不再是為了尋找,而是為了顯現。
你不再問「我是誰」,而是在每一個被看見的當下,輕聲回答:「我就是正在看見的一切。」
支持頻道
中國信託(822)
帳號:392540332580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